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

馆藏精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4日   第 08 版)

  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

  辫套
  辫套是藏族女子服饰中的背饰之一。每逢节日藏族妇女将秀发辫成108条小辫,分别装入两个辫套内。此件辫套黑底,用彩线绣有各种花卉图案,其上又间隔连缀三个大小不等的银碗,银碗上鐕刻花卉并涂以各种颜料,再镶珊瑚。辫套下缀黑色穗子,色彩鲜艳,图案生动,装饰庄重华贵,给人以美的享受。

  清彩绘吉祥天女唐卡
  布面彩绘。主尊为吉祥天女像,上部绘有宗喀巴师徒三尊像,下绘财神像。主尊神态狰狞,右手拿魔杖,左手持骷髅碗,呈游戏坐姿于坐骑之上,坐骑四蹄腾空,动感极强,上界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界为财神,画面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绘制精细。

  清鎏金铜宗喀巴坐像
  铜质,通体鎏金,头戴尖顶僧帽,身披袈裟,左肩莲花经书,右肩莲花宝剑,手施说法印,结跏趺于双莲座上。宗喀巴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尊崇的上师,头戴黄色桃形尖帽,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征和标志。

  元至元通行宝钞贰贯
  桑皮纸,呈长方形。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栏中“贰贯”字样。下有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书“中统元宝”;右为“诸路通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骑缝章印。纸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罐
  青海互助丹麻出土。敛口,鼓腹,平底,口部饰弦纹。白胎,褐釉,剔花露胎工艺,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器型规整,工艺娴熟流畅,纹饰美观生动,是西夏瓷中的精品。

  唐黄地联珠团窠对马锦
  残片,呈方块。织锦,黄地,联珠圈纹,蓝彩绘对马,对马昂首,一前蹄弯曲,马头饰有飘带,纹饰基本清晰。一侧保留有幅边,1:2平纹经重组织,联珠窠对兽装饰特点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是研究“丝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玄武砚滴
  青海互助高寨墓群出土。砚滴龟蛇合体,作站立状。龟头前伸,双眼圆睁,口衔一件小铜碗。小碗浅腹,平底。龟甲铸痕清晰,形象逼真,有长蛇曲卧龟背,蛇头曲伏在龟颈右侧,花纹呈点状分布蛇身。龟腹中空,龟背中央有一管状孔直通龟腹,一用作注水口,二可能作为笔插用。龟蛇古称玄武,是“四神”中的南方之神,因此,称该器为玄武砚滴。

  铜镜
  青海贵南尕马台墓葬出土。铜镜正面磨光,背面中间有半圆形钮,已残。镜缘有两个穿孔。主题纹饰为羽状七角星纹。铜镜用单范铸造,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面铜镜。

  弦纹网纹彩陶壶
  青海民和核桃庄拱北台遗址出土。橙黄色泥质陶,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器型规整光洁,从上至下通体绘彩,色彩艳丽。颈部为弦纹,肩腹部分别绘网纹、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和波纹、弦纹。构图层次分明,线条均匀准确,显示出高超的构图技巧,是一件珍贵的彩陶艺术品。

聚焦江河源头的文脉
馆藏精品
保护好文物 服务好群众(展馆新气象)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