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不论微博、微信,或者其他社交网络平台,都能看到一句使用率颇高的流行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此语源自中国漫画作者对英文的妙解。“friendship”(友谊)可以拆分为“朋友+船”,即“友谊的小船”;而它既然是“船”,就既能载人,也能翻沉。脑洞大开的网友们由此衍生出了更多“翻船体”, 如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亲情的火苗说灭就灭,青春的小鸟说飞就飞,好好的姑娘说胖就胖,卡里的余额说没就没,楼下的WiFi说关就关……还有微博上的“翻船体”大赛,一时风靡。
网络语言让对话妙趣横生
网络语言源于生活而发于网络,因其产生渊源和传播渠道的非正式性,用词、语气不同于书面语,大都较为幽默诙谐。从网上到网下,从年轻人到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网络语言的热衷者,因而其流行速度极快。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李明洁认为,网络是一个特殊的语域,网络交际时的话语方式常常是非正式的、轻松的,所以,卖萌装可爱、吐槽戏谑的言语方式就会比较常见。人们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弥合时间、空间和感情的隔断,宣泄情绪,协调关系,弱化冲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既能充当对话时的“润滑剂”,也能充当交流时的“调味瓶”,拉近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说,很多网络用语相当于古已有之的曲艺节目、街头艺术中插科打诨的一支,它能将已有的“价值”加以消解,通过模仿、揶揄的方式博得受众一笑,从而缓解紧张气氛,维护轻松日常的人际关系。例如,“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将友谊破裂所带来的沉重消解,而赋予其轻松、可爱、调笑的风格。
在现实生活中,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也能让信息传达得更加顺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副教授檀有志就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网络语言。他说:“在讲课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能让原本较为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瞬间变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在讲解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时,他就曾用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网络流行语,学生们听后莞尔一笑,一下子就明白了二者的关系。
网络流行语反映时代特征
网络语言由当代人创造,经当代人传播,被当代人使用,自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折射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特聘教授黄鸣奋认为,并非所有的网络语都能流行,也并非所有的流行语都出自网络。能在网络上流行的,大都满足人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要求,如“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我也是醉了”“我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这些精炼的语句往往能生动而精准地反映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或是“有苦说不出”的难言之隐,或是面对突发事件的难以置信,或是无力改变现状的灰心丧气。
从地域上看,网络流行语在城市的使用频率和范围比农村更广;从身份上来看,使用网络流行语最多的往往是青年学生和都市白领。这些消极中带着调侃语气的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包括在网络中产生的新名词,这些词语或代表了一种当代的说法,或解释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因而也带有明显的时代标签。例如人们熟悉的“白富美”“高富帅”,既可以是年轻人的择偶标准,也可以是人们对自身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当代人对美、对优秀、对全面发展的追求。
使用应把握分寸注意场合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范围早已不局限于网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然而,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产生了语言模糊化、碎片化、粗俗化的问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杨宏认为,一个社会的语言充满活力、一呼百应是件好事,但也要注意使用场合,注意交际语境。网络流行语活泼生动,表达力、感染力强,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对象、场合和话题。如果不注意语境而任性使用,就可能造成负面效果。比如“淘宝体”,过于亲昵随意,示好意味明显,显然不适于在严肃正式的语体比如大学录取通知书上使用。
唐正大同样提到,在需要庄重、严肃或者需要认真地表达字面语义的场合,就不允许网络流行语出现。比如,很难想象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用在法律文书中。话语风格多样,但大致可归纳为“重”与“轻”、“庄”与“谐”。正式严肃的用语偏向于“重”与“庄”,而网络用语则偏向于“轻”与“谐”。无论是庄是谐,孰轻孰重,都有一个“适切性”的标准,即选择适合于某种话语环境的风格。如果语言与话语环境错位,就会给人不得体的感觉,可能闹出笑话,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另外,还应分清俏皮与粗俗的界限。网络流行语中有一些粗鄙成分,不够文明文雅,有歧视意味,不利于社会文明,也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倡导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得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赞同。
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效果,和饮酒类似,有时用来醉己,有时用来醉人,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只要持之有度,不“耍酒疯”(粗俗、扰人),小酌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