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1日 星期三

军民融合 助力“成都创造”

本报记者 柴逸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1日   第 05 版)

  由我国首架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机头部段为“成都造”。
  资料图片

  2016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中,成都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1+6”合作协议。
  资料图片

  二○一六年一月,成都高新区与绵阳科技城战略合作签约协议暨第一次联席会议在成都举行。
  资料图片

  “二〇一六年成都社区智能化发展论坛”上,智能安防系统、智能机器人吸引力众多人群观摩。
  资料图片

  2016年4月,“2016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在蓉举行。活动期间,成都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1+6”合作协议,包括智慧管网和综合管廊、四川航天云网、军民融合科创基地等6个具体项目合作协议。

  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成都成为航天科工在西南及西部的重要发展基地,将有力推动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承载区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工业、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

  去年9月初,中央正式将8个区域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名列其中,并明确将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这意味着成德绵地区将充分发挥军工科技和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合力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培育高新产业集群

  今年3月31日,由海特集团和中电科二十九所主办的“2016年成都社区智能化发展论坛”在蓉举行。据了解,“A+智慧社区”为海特集团与中电科二十九所合作成立的嘉纳海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项目,将高科技技术投入到民生项目中,以此推动城市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实现军用技术服务民生。

  成都航空航天产业资源丰富,在军民融合的大潮中,企业已经率先发力,加速深入融合步伐。经过多年发展,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航空航天产业企事业单位5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主要由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军队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按照“军民融合、央地合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思路,成都充分依托国防科技工业的雄厚基础和地方优势产业资源,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为推动力,以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动军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军民技术对接,促进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建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创新示范核心区。

  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首位城市成都在全面改革创新试验上的探索成果显著。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成都以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为突破,紧紧扭住“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三大抓手,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除了成都,绵阳的军民融合探索同样引人注目,目前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德阳则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全市的“一号工程”和头等大事,围绕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全力打造“两张名片、两个示范”。

  “军民深度融合合作空间很大,如绵阳军工科技非常领先,另外德阳有很多大型企业、军工企业,所以在这方面的合作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军工科技本身就是高技术,也是未来我们作为技术引领的一个着力点。”采访中,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加紧和德阳、绵阳两地的合作,并在军民深度融合上寻求突破。

  三座城市,他们有着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势互补方能强强联合。

  顶层设计完善规划

  准确把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途径,确保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落地生根,这是成都正在做的事。

  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成都正提出系列政策扶持体系,细化军民融合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入驻园区企业门槛、政策实施细则等内容,吸引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其中,实现军工高新技术与地方优势产业融合、承担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等则是成都等地努力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鼓励重大科技成果在蓉产业化,开展军工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改革,吸引科技人才参与创新创业,为完成军民深度融合中的“高精尖项目”而不懈努力。

  以成都航宇航空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叶片项目为例。该项目总投资8.9亿元,通过各级“人才计划”引进海外高端航空技术专家团队,从国外引入“单晶炉、焙烧炉、压蜡机”等核心设备,将新建一条年产80吨含铼高温合金生产线和一条年产5.5万片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线。

  在该项目的带动下,在去年11月,由中科院、陕西炼石、深圳顺丰、苏州元禾四方共同出资设立的朗星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落户成都双流区,专门从事高级别大吨位系列军用和民用无人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运行和维修服务。目前,正在研发的首款无人运输机将于今年底实现首飞,2017年开始无人机总装厂建设。该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加速产业聚集。

  同时,成都还将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突破,在军工投资体制、“民参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等方面,形成一批改革试点方案和专项配套政策,使军民融合更加深入,从而助力“成都创造”。

军民融合 助力“成都创造”
全面创新改革
成都勇担四川首位城市责任
责编:柴逸扉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