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09日 星期一

拥抱手机带来的便利 规避网络潜在的风险

谁来守护互联网生活?(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09日   第 11 版)

  吃穿住行乐——在互联网与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今天,人们的日常行动已须臾离不开手机、电脑及其丰富的应用平台。然而,形形色色的应用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叫外卖有可能碰到黑店,约专车有可能坐上黑车,看直播有可能遭遇“很黄很暴力”……对普通的“小白”用户而言,很难从繁杂的内容中,辨识出非法、有害的部分,提前规避损失与伤害。

  生活服务类的互联网应用,与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对于其内容显然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必须有人悉心守护。

  

  案件频发 用户担忧

  一段时间以来,由团购、外卖、约车等平台引起的热点事件频发,触动公众神经。近日,有媒体披露,北京警方破获一起涉嫌利用团购网站从事涉黄活动的案件,两家知名团购网站牵涉其中。令人惊讶的是,某团购网站工作人员在为涉黄窝点提供网页更新服务时被抓。在审讯中,该工作人员承认该商户可能“涉黄”,且公司在“资质审核上存在漏洞”。在团购网站上,该商家发布的图片非常暴露,用户留言也不堪入目。然而,如此信息还是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网站,并时常得到更新。

  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今年“315”晚会曝光的外卖平台存在问题餐饮商户一事中,同样有网站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为黑作坊背书。

  在网络直播平台,不良内容一度也十分泛滥。网络主播直播飙车发生车祸、某平台直播“造娃”、女主播衣着暴露甚至露出隐私部位……对此,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要求,严厉打击顶风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络直播平台。

  约车平台中,接单车辆与认证信息“货不对板”的情况也不鲜见。“五一”期间,一名广东女教师被顺风车司机抢劫并杀害,类似多起案件引发舆论汹涌。

  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的事件与案件,让不少消费者成了“惊弓之鸟”。谁来审核这些互联网平台上的内容,又有谁来守护我们的安全?

  利益作祟 监管不彰

  对于涉黄、涉暴力等内容,互联网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若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违规内容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报告。

  显然,漏网之鱼为数不少。为何不少应用平台甘于冒着违法的风险,对不良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业内人士以直播平台为例分析,入行门槛低、利益驱使是导致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有的直播平台,只要将身份证审核上传并认证银行卡,就可以进行直播。

  利益,显然是驱使网络平台放松警惕的原因之一。在同类产品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更多商家和用户入驻,是平台生存并发展的关键。因此,身份审核、涉黄信息清理、日常内容监管等重要程序便被有预谋地忽视了。

  此外,监管难也是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而言,面对平台上的海量信息,无论是事前审查,还是运行过程中的监管,都是一项颇为复杂的工作。而监管部门也往往只能在恶性事件发生后进行事后监管,且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成本低,难以起到震慑效果。

  对互联网企业而言,“不作恶”应当成为起码的底线。丢了道德、悄悄“放水”,为违法违规内容敞开大门,虽然可以短期获利,但从长远看,这是给自己上了定时炸弹的发条。

  严格准入 严肃惩罚

  保障互联网空间的风清气正,既要靠自律,也离不开他律。

  作为互联网企业,平台方有责任履行好第三方审核义务,严格准入,把黑车、黑作坊、黄色信息挡在大门外。例如,针对网络直播平台的涉黄问题,不少直播平台作出承诺,并对主播的着装、妆容做出规定。尽管如此,平台上的不良内容仍难以禁绝,漏网之鱼时常遭到媒体热炒。上个月,文化部公布数家直播平台名单,因其涉嫌提供含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被列入查处名单。

  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尽管近段时间频频出手,有效控制了不良信息泛滥的趋势,但从总体来看,目前的监管力度仍显轻软,监管时间仍有滞后。

  有业内人士认为,既然平台自身的内容审核能力有限,监管部门应前置监管审核。一方面,对于类似平台应建立较为严格的审核程序;另一方面,应对违规平台进行及时而严肃的处理,以儆效尤。

网企如何用好“狼性”文化(云中漫笔)
谁来守护互联网生活?(网上中国)
前哨战打响,VR离风口还有多远?
“无人驾驶”驶入快车道(海外网直击)
责编:宋 鹏 邮箱:songp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