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82岁的中国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病逝。提及京剧,中国人首先会想起梅兰芳,梅葆玖正是梅兰芳幼子。传承梅派衣钵,尽展梅家风华。梅葆玖不仅延续了梅氏唱腔的神韵,也作为中国京剧的灵魂人物之一,致力于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重生。他的离世,令诸多华人戏迷格外惋惜。
他既传承又革新,不仅坚守经典,也超越经典。《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曲目让京剧爱好者过足了瘾。为了让京剧和时代、和年轻人更近,他录制了交响乐伴奏版的《贵妃醉酒》,令公众更新了对京剧的印象。用新媒体技术“复活”梅兰芳、将京剧《嫦娥奔月》做成动画短片,都在他的京剧复兴议程里。
他收徒授艺,因材施教,带出了一批响当当的梨园新秀。为了不让艺术断层,他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好苗子,收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张馨月、田慧、谭娜、胡文阁等40多位弟子,言传身教,精心培养。这些弟子延续了梅派艺术的精髓,也逐步成为中国京剧界的重要力量。
他发起京剧海外巡演,并把国粹艺术带给世界。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美建交35周年,梅葆玖带队重新走访其父80多年前的巡演之路,奉上10部梅派经典剧目共60场。在美国林肯中心及肯尼迪艺术中心,观众们领略东方艺术的美,京剧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梅葆玖的一生,是以复兴京剧艺术为信仰的一生。有舆论担心,传人远去,是否意味着京剧的式微之路在加速?灵魂人物虽然凋落,但纵观其一世所为,后世当从中窥得京剧复兴的核心观念,在传承中不断革新,探索让京剧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方法。
其实,京剧在这几年里的公众关注度是在攀升的:一是2010年京剧申遗成功,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外国人对京剧文化的迷恋,反过来也助推了中国国内对京剧的兴趣;三是一些流行音乐借鉴传统剧艺元素来提升内涵,也引导了更多人去欣赏传统剧艺的美;四是整个京剧共同体自身在革新方面的努力,让京剧摆脱厚重古板的枷锁,以更清新多元的面目走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
不论是梅葆玖“超越经典”的探索,还是去总结年轻人爱上京剧的理由,都表明:一项艺术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从高高的“国粹”宝座上走下来,扩大受众基础,更好地对接市场,对接受众的口味。走出深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此,一要增加公众接触京剧的机会,如各种展览讲座、京剧进小学课堂,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京剧的魅力就在于,你要么不认识它,认识它就会喜欢它”。二要更新公众对京剧的陈旧认知,通过让京剧与时尚元素、新媒体技术、写实生活题材的有机融合,在保留本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年轻人知道,听戏并非是一种老派的生活方式、旧时代的审美和晦涩的艺术语言,而是另一种生活情趣和生命享受。三要开发开拓文创衍生品,扩大京剧文化传播,像京剧动漫鼠标垫、京剧脸谱艺术品等,都很受老中青各代的欢迎。
梅葆玖辞世引发海内外对京剧复兴话题的聚焦,再现了社会对京剧式微的焦虑,也是京剧共同体凝聚心力、完成他的遗愿的一个明志时刻。
(摘自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