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8日 星期四

伍淑清:因为专注而美丽(商界传奇)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8日   第 12 版)

  图为伍淑清(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袁璐摄

  一头银色的短发,一件简单的暗红色外套,身形瘦小,声音轻柔……初次见到,你或许很难将眼前这个“邻家老太”和内地“001号”合资企业创办者、商界女强人等词联系起来。

  “这么多年做事,我从来没有感觉自己是女性,也不认为应该凭借女性的魅力去找男人帮忙。”然而,当谈及正事,她认真的神情、短促的语速、敏捷的反应以及雷厉风行的行事,都能让你很快意识到,这的确不是一位普通的女性。她说,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服,不能凭借自己是女性,而应靠做事的方式。而她的方式,就是专注,这让她无需珠光宝气、锦衣华服却依然散发独特的魅力。

  她是伍淑清,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终身名誉理事。

  

  “001小姐”

  今天,对于很多人来说,在机场见到一辆印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字样的餐车开过或许不会太在意。很少有人知道,这家成立30余年的公司不仅填补了中国民用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伍淑清和她的父亲伍沾德就是这家公司来自香港的合资者。

  1980年,中美通航,飞机上该有中国自己生产的航空配餐,而当时内地还没有一家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机缘巧合之下,时任香港美心集团总经理的伍沾德成为内地寻求合作的对象,伍淑清也跟随父亲北上,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最早一批进入内地的外资企业家。

  现在,伍淑清还随身携带着几本厚厚的老相册,里面那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的正是当年她跟随父亲在内地从无到有、创办“001号”合资企业的岁月,她也因此常被人亲切地称为“001小姐”。

  “引进的不只是钱和技术,而是整个企业合作的概念。”和记者翻着相册、聊起最初的情景,伍淑清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面对仍然习惯计划经济思维的合作伙伴,她从最根本的企业合资法律、“股份制”概念到最日常的复式记账法、打卡管理制,将合资企业的相关内容逐一引进内地的艰辛过程。

  “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伍淑清说,大部分时候,父亲会让她独自与合作对象谈判,当时只会说粤语的她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她没有选择任何捷径,老老实实地从零开始学习普通话,从头研读中国近代史来了解中国国情背后的来龙去脉。伍淑清坚信,诚意、用心和行动才能真正解决难题。

  如今,每天伍淑清的公司送出的飞机配餐,已由最初的500份增加到10万份,配餐生产间也由1个扩充到3个。在中国国航、东航、南航等国内六大航空公司以及德国汉莎航空、日本航空等几十家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上,都能吃到她的公司生产的配餐。

  “从我们这样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说这些时,伍淑清话语平和。而正是这张如今始终平静如水的面孔,曾经见证并亲历的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波澜壮阔。

  把一个行业做精

  交谈时,这位年近70的女商人总是微微低着头,认真地聆听问题。回答时,她的视线也总聚焦于一处,神情专注。

  专注,这是伍淑清给人留下的一个极深的印象。与人交谈如此,对待自己的事业更是这样。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商界前辈,伍淑清很清楚如何能够赚更多的钱。“现在谁最有钱?几乎都是地产商。像我们这样来内地做企业的,其实利益不是很大。”

  然而,这并没有让她转变心意。来内地发展这么多年,伍淑清没有买过一栋楼,也从未想过要涉足房地产等行业。现在的她和30多年前刚来时一样,大部分精力做的还是航空食品那块事儿。

  “每个人钻一个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做到最好最精,做到领头兵,就好了。”伍淑清坚持的理由很简单。

  在其他人绞尽脑汁寻找谋财之道时,“一根筋”的伍淑清把时间和精力全都花在了钻研航空食品的质量上。“一定要做好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原材料的质量、生产之后的保存环境都非常重要。另外,空中服务员对加热温度的控制也会影响食物口感。例如鸭皮,如果先垫一张纸再放进去烤,皮肉就都不会太硬。”聊到这些,常常两三句话就给出答案的伍淑清,滔滔不绝说了很多。

  如何满足不同航班乘客的餐食要求,如何在航空公司预算成本之内保证配餐的质量,如何在食物口味、供应流程方面与国际接轨……回答这些问题,伍淑清信手拈来。如今,在航空食品行业,她已是当之无愧的专家。

  这份几十年如一的专注并非安于现状的固步自封。在伍淑清看来,坚持于此的原因不仅是要在国内乃至国际航空食品领域创立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因为这份事业让她有机会帮助社会培养人才,解决就业,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这是她认为对国家更有利的事。

  “我们的工厂现在有2900多名员工,许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中下层技术工人,他们现在有了稳定工作和职业技能,孩子也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这就是解决了2900多个家庭的生活。”伍淑清说,这不就是“中国梦”么?

  做好开门的工作

  交谈久了,身高不到1米6、外表瘦小柔弱的伍淑清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气定神闲的淡然和举重若轻的魄力。她说得不多,但每一句都实实在在。相比成就,她更强调仍待解决的问题;而相比谈论,她更重视脚踏实地的行动。

  魄力和胆识让伍淑清敢于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行动力和专注力让她成为能够“吃好螃蟹的人”。

  事实上,除了是内地合资企业的先行者之外,伍淑清还是支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最早一批推动者。20世纪80年代,作为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协会理事,伍淑清率先带领外商团队进入中国。“找旅游局协调巴士,到服务局排队拿酒店的标号,跑银行接洽接待事宜,和酒店沟通房间的设备布置,都是我自己去做的。”伍淑清的语气依然平淡,似乎这些都理所应当,就和她做这一切的目的一样,不足为道。“我不是为了赚钱,就是觉得当时国家有开放的需求,而我有带国外朋友来的义务。”

  直到去年以负责人之一的身份从香港世界贸易中心协会退休,30多年间,这份引进外来投资、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工作,伍淑清一直没有停下。现在,作为协会的终身名誉理事,伍淑清仍在忙碌。“我们要做好开门的工作。例如国家正在推‘一带一路’的战略,在沿线的65个国家,至少40多个城市都有我们的会员,我们应该动员他们帮助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接轨当地的市场。”

  作为一名几乎完整参与了改革开放历程的亲历者,伍淑清曾这样形容自己这一代外来华商在中国内地发展中的角色转变:过去就像一个“辅导员”,引进资金、技术和理念,带领内地跟国际接轨,现在则更像一个“服务员”,配合内地企业发展的要求,帮助他们在国际上争取更好的市场和服务。

  然而,无论角色如何变化,伍淑清的坚持与专注始终如一,并因此拥有一份别样的美丽。

商论语丝
伍淑清:因为专注而美丽(商界传奇)
每一份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历史掌故)
最早“北上”的香港企业家(人物链接)
责编:张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