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外国创客演绎中国故事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4月26日   第 09 版)

  来自也门的阿德是一名程序员,他来到中国留学后,选择留在北京创业,成为一名“洋创客”。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俄罗斯微生物专家佳琳娜(左二),在青岛做“创客”。
  (资料图片)

  来自美国的乔纳森·戴(左)向一名观众介绍他的团队制作的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创客,一个这两年火起来的词。从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到成都,到深圳,到杭州,到贵阳,创业的风气已风靡中国这个有着几十亿人、古老而年轻的国度。

  这其中有一批特殊的创客。他们不是中国人,但也选择了在这个时代来中国创业。国籍、语言、风俗等差异没有阻碍他们创业的脚步,反而让他们的创业更显特色。

  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外”,更愿意被称作“创客”。

  

  外国创客多了

  “自从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做出重要承诺以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越来越热,我们公司已经有了4个大项目,今年至少要增加一倍员工,才能满足需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威海金太阳光热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约翰·文兴奋地表示,他认为中国市场在变大,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能更多地出口海外。

  能说六七国语言的约翰·文是比利时人,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做太阳能领域,如今自己也已深耕30多年,在业内早有声望。

  他是很早就来到中国的创客,从1992年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组建了包括西班牙、瑞典和法国等多国专家的核心团队35人,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产品。多年耕耘,让他仅在2015年就拿到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等荣誉,还在2015年“9·3大阅兵”时,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

  约翰·文对记者直言,他感觉这些年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美国人尼克·康普顿则是年轻的创业者代表。如今在中关村工作了一年的他,早已熟悉了中国创业者的话语体系,甚至偶尔自嘲为“屌丝”。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创业,他的公司“我赢职场”专注于专业的IT技能培训,行业处在蒸蒸日上的趋势中。

  “随着中国创业不断热起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出现,越来越多的钱涌入创业领域,有想法的人很容易获得他们需要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创业,一些创业公司也需要很多外国专家的加盟。”尼克·康普顿直言,外国创客的数量增多,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趋势。

  仅仅在他的朋友圈中,就有专注于将美式幼儿经验引入中国的创业者,做科技媒体的创业者,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他们年龄并不大,很多都有在中国生活几年的经历,更能与中国创业者打成一片。

  在深圳创业的法国人克里斯托弗则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事硬件创业的他发现,深圳有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低廉的人力和设备成本,资源更是大都集中在方圆几十公里内,这些条件让创业变得更简单。

  “对于我们来说深圳才是最适合的城市,离所有大城市都很近,工厂也在附近,还有资本市场,信息也多。”克里斯托弗直言,深圳培育多年的制造业基础,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

  看好中国机遇

  创业热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市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中国的创业氛围太热了。”尼克·康普顿对记者感慨,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领导人对于“双创” 的提倡,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他看来,与在美国创业相比,中关村更为特别。“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很多公司出现、成长甚至关闭都是几个月之内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很勤奋,工作压力很大,你必须每晚上工作到10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中国强大的人力资源也让他很感慨。他说,与在美国相比,中国的初创公司更少强调建立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工作文化和紧密的团队,人才流动很快,因为符合条件的人真的非常多。

  这一点得到了许多外国创业者的认可。有观察者认为,2008年之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创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无论在高科技行业还是其他领域,中国都有充足的人才供应,这对于许多技术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优势。许多创业者直言,在中关村等靠近高校的地方,找到合适人才的确不难。

  “90后”外国创业者萨曼莎之所以设立了一家“职位发布平台”JingJobs,以连接雇主与求职者,是因为萨曼莎本人在中国找工作时发现,招聘网站上没有很多适合年轻人的岗位。但她分析后认为,中国有大量增长迅速的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希望纳入年轻人才,而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年轻求职者也渴望获得成功,双方信息的错位,让她感觉到可以向海外年轻人推荐好的中国企业。

  而从市场规模来看,来中国创业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我们把中国视作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这为中国的公司提供了机遇,增加产量、降低价格并提高效率,而这最终将会减少全世界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成本,并推动世界走向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约翰·文这样认为。

  许多创业者直言,中国在政府主导之下,所营造出来的良好创业环境,是他们选择来中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山东,我都经常与政府打交道。在欧洲我不认识什么政府官员,但在中国,政府经常会问我需求什么。”数十年的多国工作经历,让约翰·文对政府的服务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为这些对公司发展来说其实非常重要。

  约翰·文告诉记者,在看了“十三五”规划之后,对于接下来在中国做可再生能源他有了更多的信心。而中国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他看来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

  助力中国发展

  “我们推动‘双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富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此前,李克强总理这样解释“双创”的意义。

  事实上,外国创业者在中国实现人生价值,同样是“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以实际行动,与中国创业者一样,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很多外国创业者不再是来中国推销产品,而是将理念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在这里实现人生与事业的价值。

  如今出行时,“优步”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网络约车首选,而这正是一家在华创业的公司,自2013年首次进入中国至今,已经成为主流约车软件,低廉的价格和方便的服务,都推动着中国网络约车行业的发展。像这样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同中国创业者一样,外国创客们也瞄准了市场的“痛点”,其中不少还是带着在国外做成功的先进经验而来。法国人让·路易·法致的职业生涯专注于识别形形色色的手写体,从签名到医生处方,他的公司如今已经能够应对7种西方语言的识别,然而随着2015年的中法创新加速器来到中国的他,决定破解中国的手写体。

  致力于扶持创业企业的“中国加速”,用了一个红色的品牌标识,但是团队成员大部分是外国人。这个位于上海的创业“加速器”平台,用非常美式的方法,带动初创企业成长。他们直言,希望将国外的思维带入中国,与中国创业者的精彩想法有机结合。

  同“中国加速”一样,Atmel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桑德斯·阿斯希望辅助创客和初创的企业进入市场并且获得成功。来往中国多年的他,如今希望在中国创造一个更生态型的市场,既与国内企业合作为创客们提供更好的环境,还希望通过将世界上更多有意义、有创意的作品带到中国来,给中国的创客们一些启发,把适用中国本土的创意实现出来。

  “我们有这么多来自政府的、来自技术的还有来自生态系统上的支持,我们要做有意义的创新,做能为这个世界发展起到更大作用的东西。”桑德斯·阿斯直言。

  在中国人越来越多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的今天,英国人理查德·柯沃德却打起了服务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意。他帮助外国留学生们了解中国,帮助他们申请,圆一个来中国留学的梦。而不知不觉间,他也做成了可以吸引外国人来华的平台。

  约翰·文的公司刚刚赢了一个官司,对方是业内全球领先的肖特太阳能,控诉金太阳公司侵权。这起在美国科罗拉多地区法院审理的专利侵权诉讼,历时两年,经过约翰·文公司的多次举证和专家鉴定,最终以金太阳胜诉告终。

  “我们花费了245万美元打赢这场官司,就是为了给外国公司证明,中国公司靠的是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不是抄袭,我们有自己的创新能力。”约翰·文告诉记者,公司如今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37个,与外国公司许可技术5项,获得诸多行业认证。“中国制造可不是低端的代名词。”

  外国创客的中国故事,在这个极为重视创新与创业的国度,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本版制图:潘旭涛

来中国,分享发展机遇
外国创客演绎中国故事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