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与“友谊的小船”同样火遍网络的还有霍金的“飞船”。
4月12日,物理学家霍金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并先后发布了两条状态,分别介绍自己如何与中国结缘以及未来的“纳米飞行器”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微博发出后不久便迅速引爆网络,短短两天,霍金就收获了300多万粉丝和50多万条评论,其热度恐怕连当红明星也会自叹不如。
其实,在中国当过“网红”的国外名人不只有霍金一位,卡梅伦、莫迪、陆克文等人也都通过中国的自媒体账号与网友互动,并引发强烈关注。
外国“大V”何以频频吸引国内公众眼球?其知名度和话题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深层次原因恐怕还在于新媒体环境给网友带来的不同体验。
过去,外国名人虽也常常见诸国内媒体,但无论传统媒体把他们的形象描述得多么鲜活,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专业媒体的信息加工都会给公众带来一定的“疏离感”。一方面,与国内名人常常通过多种渠道接触公众不同,国外名人长期以来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公众面前,同时得不到国内受众的反馈,这就导致国内受众在对国外名人感兴趣的同时也多了几分陌生感,而国外对国内民众的了解也多带有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外国名人与中国公众间很少能有直接交流的机会,更多是在“隔空传话”。可以说,是传统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给双方带来的“饥饿感”导致了这些外国“网红”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种“饥饿感”。世界关注中国,在方方面面需要中国,各界领袖更加希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中国网友也对更具现实感的名人原生信息充满兴趣,因此,外国“大V”与国内网友在自媒体上的互动是一个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更深层次的影响恐怕还在于新的“公共领域”的建成。简单而言,社会学理论中的“公共领域”是公众讨论公共议题的场所。长期以来,由于国内外语言、文化的差异和客观媒介条件的限制,国内的网友议程与国际前沿议题存在脱轨。国外各界领袖虽常常占据报刊版面、电视时段或是网站头条,但一般受众往往只见其“面”却不闻其“声”,国内国外两个公共领域存在断层。而大量外国名人进入中国开设自媒体,就等于将传统的“公共领域”大大延伸了。可以想见,假若霍金不开通微博,那他的“纳米飞行器”可能仅仅出现在某页报纸的一角,而非像如今这样,形成网络热议的局面。
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不仅应该关注霍金等国外“大V”给中国网民究竟带来了什么,更应该思考,中国的媒介受众还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满足受众需求,并推动媒介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