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有一种见证了一辈辈华人南洋奋斗史的神奇特色建筑——店屋。店屋中容纳的是大批下南洋的华人。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王朝崩溃,民国在动乱中风雨飘摇。闽粤沿海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下南洋。这些避祸的华人为刚刚开埠的新加坡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
新移民的华人往往会租住在店屋。一些头脑精明的华人会看准时机,利用新加坡的贸易条件,创建自己的事业。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华人致富的第一个动作都是买地建屋,兴修起自己的堡垒。拥有了店屋,就有了继续发展的根基。在陌生的环境中,华人只能抱团取暖。而店屋中的家庭,就是抱团的最小单元。
随着时间推移,一代又一代的华人迁往新加坡。华人逐渐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占据高达75%的人口比例。“店屋”也从风格的变迁上见证了几代南洋华商的发展兴旺。
最初的店屋都是简单的两层小楼,装饰和用料都相当简单。早期的新加坡只是东印度公司印度总部的一个小分支,非常不起眼。印度总督对新加坡的未来完全没有信心。在这种条件下,华人并不愿意在店屋上过多投入,造出来的店屋自然相当简陋。
给店屋带来转机的是欧洲与远东的贸易骤增。移民来的华人开始有了定居的想法。他们改变了传统的两层小楼制式,把店屋建成三层或者两层加一层阁楼。店屋的装饰也开始模仿英国人的公共建筑,染上了西洋风。
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迎来经济大繁荣。快速富裕起来的华商在店屋上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品味。他们在店屋正面堆叠上大量中国风味的浮雕和装饰,形成了所谓的“中式巴洛克”风格,留下别样的混血魅力。
(来源:澎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