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豫东平原一个村子。今年春节回家,一进村,就碰上一户人家娶儿媳妇。果然,五伯父也在,忙前忙后。作为村支书,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然会来帮着操心、主持。
19岁那年(1973年),他就当上村里一个小队的队长,被“重点培养”。后来他当上村支书。一年多前,村里完成了“两委”换届,他再次当选。在我印象中,几十年来,他考虑最多的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路”,一个是“富”。
村子偏,距离县城、镇上都很远,也不靠省道,出入不便;都是土路,平时尘多,下雨泥多。想过集资修路,喊了几年,集资没成,最后搁置。去年,他带着村里人,争取到了修路指标,村里几条街修了水泥路,这是让他满意的事。村里十几户人家买了汽车,因为修了水泥路,汽车下雨下雪也能有用武之地,否则只能在泥窝里打转。
村里都是地,没有工厂,不富。印象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五伯父就带着村里人摸索搞“蔬菜大棚”、种葡萄、种柿子树、种中药材、养猪、养野鸡等,有一定效果。但村里人真正有闲钱还是“打工潮”之后。村里人南下北上,进建筑工地,到工厂流水线,很累,却远比在村里种地赚的多。
村里稍微富了点,楼房一户接着一户,但问题仍不少。春节期间,我在五伯父家翻看家谱,过了一会,村北头一个婶子来了。她来找五伯父,问贷款的事,说儿子相亲,要送彩礼,家里这几年也没少挣钱,但刚买完汽车(有车撑着相亲才容易),又加上七八万的彩礼,一下子出不了,就想着贴息贷款的事。五伯父就帮她分析政策,告诉她需要做哪些准备。
村里大几十户人家,主要就一个姓,只有两户例外,一户“倒插门”,一户“住姥娘家”。所以,村里几乎没有姓氏之间的冲突,很多人家打断骨头连着筋,出现磕磕碰碰了,就找“老五”(平辈人对五伯父的称呼)商量。红白喜事,邻里吵架,妯娌闹矛盾,变电所扯电线压了小麦地,各种细琐的事,都要村官主持解决。五伯父积攒了大量解决矛盾的经验。前几年,重新分地,我们村明显比其他村效率高,这与他的“法子”有关。
五伯父今年62岁,到了考虑培养接班人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筛了一遍,踏实能干,又有威望,又愿意留在村里,不外出打工的,几乎没有。村官的收入,丝毫不具吸引力,远没有打工挣的多,这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几年回家,常听五伯父说,村官不好当,收入也不高。但总要有人,尤其需要年轻人来干这个差事。希望五伯父的选接班人之路,能更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