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

不辞羸病卧残阳(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李纲《病牛》诗赏析

钟振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31日   第 09 版)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绝句诗。作者李纲(1083年—1140年),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北宋末、南宋初名臣,毕生殚精竭虑,为国为民。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金兵南侵,他成功领导了东京保卫战,但不久即遭投降派排斥,被谪出京城。中原沦陷,高宗南渡,一度起用他为宰相,仅70余日又遭罢免。后再起再罢。多次上疏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忧愤成疾而病逝。

  古代农民主要靠牛拉犁来耕翻土地。全诗写一头牛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所耕土地及土地所产出的粮食已不可胜数。它老了,病了,筋疲力尽了,卧倒在夕阳中。可是又有谁哀怜它呢?尽管如此,它却无怨无悔,因为它唯一的心愿是让人们都能吃饱饭!

  牛,是人类驯化的牲畜。它哪里有思想?更不用说如此之高的精神追求!明眼人一读便知,此诗言在此而意在彼,名为咏物,实为自喻,分明是借“病牛”来抒发传统士大夫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淑世情怀!

  咏物,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有些咏物诗没有寄托,为咏物而咏物,别无深意。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形似”,多以惟妙惟肖地摹写所咏之物的外观为能事。但这不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主流是有寄托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咏物而不止于物,咏物只是手段,其终极指向是“人”。因此,它们的书写策略是“遗貌取神”。明乎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李纲此诗不纠缠于“病牛”的外观,不浪费一点笔墨来对“病牛”的形貌作细节刻画,而致力于赋予“病牛”以高尚之士的灵魂。

  诗人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一生。但他的自强不息,并非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国家、民族与人民鞠躬尽瘁,虽“力尽筋疲”,“羸病卧残阳”而在所不辞。崇高的人格加上高妙的写作艺术,成就了这首励志的好诗。

走进丝路,发现写作新天地
白利德:捷克汉学家的中国梦(纪实)
望着您
简单与丰富(随笔)
不辞羸病卧残阳(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65华诞
青青河边草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