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31日 星期四

只为留下生活的记录

杨 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31日   第 06 版)

  《旅美笔记》(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是用来记录时光的。

  2014年,作者刘三平在美国访学。因为暂时搁置了国内的工作、生活等各种琐事的牵绊,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这种阻隔或者悬置,使她有了一种相对自由的心境,得以从容地观照在美国的生活。

  在《自序》里,作者写道:“我不是要告诉你们,美国是这样的,而是要告诉你们,我曾经这样生活过。”她在美国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美国生活的理解,都是基于个人的自主选择。刘三平是高校的美学教师,给学生讲授艺术理论、艺术史等课程,加上她偏爱中国古典诗词,在传统文化中浸淫已久,所以,她笔下的美国,屏蔽了我们想象中发达国家令人目眩的科技、喧闹的都市,较多地亲近自然和艺术,呈现出一派宁静、悠然的氛围。在她笔下,迈阿密的阳光、纽黑文的海、奥兰治的林间小路,浸染着中国文人的情思和体悟,饱含着浓浓的乡愁。

  “在北美洲的最南端基维斯特,蓝天、大海、阳光的陪伴下,一路驱车,向南行驶,寻找陆地的尽头,寻找海洋开始的地方……沿着这条河一直走下去,你大概可以稍微懂得地老天荒的人间意味。”“如果你是一个魏晋时期的名士,你一定不愿就此停下你的脚步。自然就这样静静地默不作声,水流,这个古老的路标和向导,就这样一直向前流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国的艺术家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参悟宇宙,古代嵇康有“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用心灵的眼睛看空间万象,用有限的生命体会无限的宇宙,借此唤起自身存在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这种体会与参悟,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局限,释放生活中的压力与痛苦,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这也是自然对人的慰藉。

  与自然亲近的热切渴望,在作者笔下奔涌,“我真想做一次真正浪漫的徒步远行,饿了吃一口干粮,渴了饮一口河水,经历一下自然界的日出日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来自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压力下,人对于文明反思的冲动。她说:“现代人的旅游不过是一种花拳绣腿的姿势吧,真正引人入胜的是自然那一份不事张扬的静谧,就如同这条一直流向西的河流,没有尽头。”“每一个现代人,每一个在写字楼和车轮子上生活的现代人,终其一生在追求什么呢?什么样的世间显赫可堪与这里的一寸风景或者这里的一缕来自河流上空的清冽之气相比?”想想也是,在世俗事务中困顿生存的我们,对周围不经意的美景常常视而不见,更何况,在清澈的河流、清冽的空气已日益变得珍贵的今天,我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呢?

  这本书看似谈的是日常生活,实际上涉及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思维方式。作者力求“知行合一”,在生活中践行着某种艺术观念。作者的文字风格平实、质朴,娓娓道来却富有神韵。如果用《诗品》来形容,恰如《自然》一品:“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大师的另一重境界
用爱抚平战争伤痕
空船载月
只为留下生活的记录
一代舆服皆为制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