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26日 星期六

二月春风已浩荡

阿 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26日   第 10 版)

  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夜幕降临,苍龙星宿便从东方开始露头了,续而角宿(龙角),亢宿(龙之咽喉),氐宿(龙爪)也渐次地出现——这便是“龙抬头”的全过程。

  在中国的文化中,龙不仅是祥瑞的灵兽,还是天帝的一个能呼风唤雨的儿子。这一天便被定为“龙头节”。相传龙头节最早起源于“重农桑,务耕田”的伏羲氏。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时代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在这一天要举行重大仪式,文武百官都要亲自耕种一亩三分地。

  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又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自然是意指南方。二月里的东北地区仍然是一派天寒地冻的景象。尽管如此,二月二的“春龙节”照例是要过的。

  之于龙头节,有些地方称之为青龙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在宋朝时称之为“花朝节”,将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相传二月二还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到元朝时又被称之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沿途采摘些蓬叶回家,在门前拜祭,喻之为“迎富”。这一天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挑水回家将水缸倒满水的风俗。《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就更具体了。

  我记得年轻时,到了二月二,一大早便去水站挑水。这一天前来接水的人们排成了很长的队伍,自然是彼此相识的。大家一边排队前移,一边喜气洋洋地聊天,“买猪头肉了吗?今天可要吃龙角(饺子)呀……”这一天里理发店也是人满为患。虽说“剃龙头”是男人的事,可也有不少妇女前来烫凤头。传说“二月二”这一天还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俗有规,媳妇正月里得住在婆家,出了正月才可以回娘家。有民谣为证:“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总之,二月初二是一个天喜、地喜、人也喜的好日子。

  这一天吃任何美味都要加上一个“龙”字,像龙须面、龙眼(馄饨)、龙角、龙子(大米饭)、龙鳞(春饼)。比较讲究的还会做“合菜”。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也要一分二层,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肉丝之类,卷成筒状而食。这一天,商店里的五香猪头肉是最大的抢手货。

  但是,这一天最重的习俗莫过于送小孩子去学校读书了。斯时斯境斯节,自然饱含着长辈对儿孙“望子成龙”和“占鳌头”的希望。古时候之所以在这一天开始招新生入学堂,还因为二月初三这一天是文昌神的诞辰。某年我正在温暖的海岛过冬,接到家乡打来的电话,希望能在他们举办的首届春龙节上为孩子们讲一讲《弟子规》。恭敬不如从命。家乡的春龙节办得颇为隆重,不仅仅做了一个几米高的雪砌的讲坛,还在周边支上了几个煮着香喷喷猪头的大锅,免费供游人品尝。场内还有身穿彩服的秧歌队的舞龙表演,并专门从北京首都美发厅请来了高级技师在现场的雪屋里为游人理发。这还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雪砌的讲坛。场面之热烈让人感动。是啊,中华民族优美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站在雪覆的广场上,我明显地感觉到浩荡的春风已经越过了万里长城,正向东北大地走来。在这料峭的春风下面,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农历二月,人们已经听到了春神的脚步声,一个花团锦簇充满生机的春正在向自己走来。

仲春二月 好光景的起点(话说农历月·二月·民俗)
二月春风已浩荡
仲春二月 春龙社日(话说农历月·二月·物候)
二月二日(话说农历月·二月·诗意)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