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小镇、智慧小镇、制造小镇、海洋金融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青瓷小镇、美妆小镇、巧克力甜蜜小镇……翻开这些小镇的名字,许多人会眼前一亮。他们或钟情于美食,或倾心于互联网,或注重于地域特色,无论喜欢什么,总有一款小镇适合你。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事实上,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新近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无论是发展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还是专注于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这些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1 不要“千镇一面”要“小而美”
过去,中国一些城市的建设被批评为“千城一面”,不重视差异化的建设与发展,导致许多城市大同小异。如今,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不要“千镇一面”的思路。从特色出发,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特色小镇的思路。
来自贵州和浙江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差异化思路。
在贵州仁怀市茅台镇,这个以茅台酒誉满天下的地方,镇长罗小军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的建设思路是做成“美、特、富”的精美小镇,让人感受到“水村山廓酒旗风”的诗意画卷。除此之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其中第三渡的渡口就在茅台镇,著名的赤水河从镇中穿过。两大特色,得天独厚。
今年4月28日,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在遵义市举行,主会场就设在茅台镇。一个小镇成为一省推介旅游的主会场,贵州对特色小镇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浙江杭州西湖云栖小镇,背靠着科技创新实力强劲的杭州市,这里发展成了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为产业特点的特色小镇。云栖小镇党委书记、杭州转塘科技经济园区管委会主任吕钢锋介绍说,小镇虽然建设仅仅一年,但发展很迅速,2015年实现涉云产值近30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累计引进企业328家,其中涉云企业达到255家,产业已经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各个领域。
各有绝活、一镇一品,成为这些特色小镇最鲜明的特点。
浙江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建荣用几个词总结这些特色小镇的特点。在产业上“特而强”,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在功能上“有机合”,将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叠加;在形态上“小而美”,求精不求大;在体制机制上“新而活”,鼓励和支持各特色小镇做改革试验区。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杨跃光则直言,对于贵州这样一个山地特色明显的省来说,契合这种特色,只能“蒸小笼”,不能“摊大饼”,形成组团式、点状式、串珠式的布局,城镇、山水、田园、村庄有机融合。
在全国许多省份,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尽管对“特色小镇”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以一个产业为主导的思路都非常明确。
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小镇,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以及喀斯特地貌等景观优势,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之下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被誉为“油画名镇、蓝莓之乡”的张家楼镇,还是定位为“菇香小镇、景秀大村”的大村镇,特色成为当地的名片;在湖南长沙开福区沙坪镇,以独特的湘绣为基础,加上汉回风情、长沙园林生态园等,这里正在试图融合成片打造综合旅游景区。
2 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对于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来说,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浙江在特色小镇上起步最早。浙江省省长李强专门撰文称,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他展望说,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而在此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专程前往浙江调研后表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他说,对特色小镇印象最深的是处理好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为企业创业提供条件,大胆“放水养鱼”,让企业家才能充分发挥,这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事实上,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政府就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程序、政策措施等做出了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面积相当于半个西湖,而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3年内每个特色小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
关于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文件和会议,这几年正在密集出台。
在四川,成都市去年发布了《2015年成都市小城镇建设工作要点》,明确表示打造50个特色镇,将小城镇建设连线成片,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一镇一主业”的思路和“四态融合”理念。
在安徽,黄山市在今年3月刚刚召开的特色小镇工作座谈会上宣布,今年上半年将先行安排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着力推进1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建设,力争“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特色小镇。
在贵州,该省省委公布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10条意见》和29项配套措施,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制定了《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建立了以镇为单位,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在云南,早在2011年就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启动了包括现代农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边境口岸型、生态园林型在内的150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
在许多地方,建设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破题的良策。以贵州为例,截至2015年底,100个示范小城镇累计完成项目建设资金1000亿元,建成“8+X”项目4000多个,实现了107个示范小城镇有高速公路或是国省干线联络线进行连接,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套。
“如果说转型升级是倒逼和牵引两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特色小镇就是一种正面牵引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新机制。”翁建荣认为。
3 以特色集聚发展要素
特色小镇发展时间虽短,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发展潜力。而对于不少地方来说,特色小镇既是当下的抓手,也代表着未来。
李强透露,至去年11月,浙江省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已集聚企业3300多家,引进1.3万多人才,并带来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按照浙江此前发布的指导意见,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的是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干快上,实际思路是重质量、轻数量,达到质量要求的小镇多多益善;重谋划、轻审报,实行宽进严定;重实效、轻牌子,建一个、成一个。
而在贵州,据该省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张美钧透露,仅2015年,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新增城镇人口1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8.3万人。而在2013—2014年间,该省示范小城镇工业总产值、旅游总收入、农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了18.5%、21.4%、12.4%和39%。“人口集聚功能显著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快速提升。”
或依托原有产业,或“脑洞大开”,这些小镇的存在本身,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让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令人羡慕,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特色小镇的追求。无论是山东平度市明村镇引进美国固铂轮胎橡胶公司后成为“橡胶轮胎特色产业镇”,还是浙江余姚规划中的机器人特色小镇,还是浙江杭州由以发展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企业为重点的互联网村和以培育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现代科技服务业的天使村组成的“梦想小镇”,都将成为当地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特色”实际上集聚了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
分析人士认为,特色小镇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范例。以浙江为例,特色小镇一般布局在城郊接合部,既有众创空间、研发中心,又有人才公寓、社区功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这样注重功能叠加、要素融合,“产城人文”一体的新型空间,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问题得以破解。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李强这样认为。
如今在互联网上流行以“担当”造词,比如说一个人是“颜值担当”,就意味着他是一群人中长得最好看的。以这种逻辑看,遍布中国各地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