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司马光《过洛阳故城》一诗,诗中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之句,让人对洛阳历史充满好奇。最近到洛阳博物馆参观“河洛文明之路”展览,顿生感慨:一部河洛文明史不就是一部中国史吗?
“天下之中”历史厚重
洛阳三面环山,洛河穿城而过。洛阳博物馆就坐落在逶迤蜿蜒的洛河南岸,南面是风景秀丽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到了博物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犹如青铜鼎一般的建筑,有六七层楼那么高,旁边竖立着一个十余层高的塔。博物馆馆长谢虎军告诉记者:“博物馆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高21米,竖立的观光塔高45米,象征唐代天枢,主要用于游客观光。整体造型寓意‘鼎立天下’‘定鼎洛邑’,充分体现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色。”
博物馆里目前有1个基本展《河洛文明之路》、6个专题展览,谢虎军向记者推荐了河洛文明展。问其缘由,他说:“中国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河洛文明则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洛阳古称‘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何尊铭文)即出自于此。在洛阳盆地,由东到西从偃师尸乡沟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夏代都城、商代都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五大都城遗址,皇陵、王陵遍布,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就是我们举办‘河洛文明之路’展览的初衷。”
河洛文明展陈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北宋时期5大部分,展出文物3000余件,展示面积约5000平方米,结合运用新的展示手法及新的设计理念,全面系统展示了河洛文明发展演变的时代脉络,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陈列精品。
记录先民刀耕火种
进入史前展厅,一个约有3米高的古菱齿象前聚集了不少游客。工作人员说,这不是完全的仿制品,其中10%左右是化石。这是豫西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菱齿象化石,证明了3万至5万年前,河洛地区属热带或亚热带气候,温润类似今天的西双版纳。
说起河南的简称“豫”,谢虎军说,这也证明了河南曾经大象聚集,“《周礼·职方》里说,‘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豫是一个象形字,指的是‘人牵象’,说明当时的中原之地大象很多。”
再往里走,一个半米来高的陶器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像一口大缸,上面画着鸟、鱼、石斧等。这是1959年在洛阳伊川县发现的彩绘陶缸,是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时期的产物。专家介绍说,这个陶缸是氏族首领的葬具,而上面的画,有的认为是部落图腾,有的认为是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写照,争论一直不断。不过,整体画面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是华夏民族奋斗、自强等时代精神的象征。
这里还依靠多通道环幕投影系统等现代高科技设备,生动展现炊烟、狩猎、储藏食物等种种东亚大陆上的远古人类聚落生活状态场景,让人仿佛步入了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
再现青铜器辉煌史
踏进夏商周展厅,一件件青铜器、玉器、白陶器及复原的大型宫殿基址让人惊奇,它由夏代、商代、西周、东周四部分组成,整个展厅给人一种肃穆、凝重、神秘的气息。
说起夏代,这里最出名的藏品是中国最早的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它是在1984年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整体看,它像是一块盾牌。高16.5厘米,宽8.1厘米,是先铸好一个具有双目的兽面形框架,然后再以数百块大小不同的、不甚规整的长方形绿松石粘嵌而成的。这些绿松石丝丝入扣,无一松动脱落,足见工艺之精湛。
绿松石又名松石,因其形似松球且色近松绿而得名,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作为饰物,它经常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常置于神坛前供奉,或当做护身符使用。在我国西藏,绿松石至今仍是用于宗教仪式的神圣饰品。
商代是中国青铜铸造史最辉煌的时期。这里展出的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的母鼓方罍(音同“雷”)让记者驻足良久。其古朴的外形和繁缛纹样,让人仿佛看到了那个铸铜的辉煌岁月。工作人员说,这是一件商代青铜酒具,高50.3厘米,重22公斤,是商代典型的“三层花”纹样结构代表作。
八条劲键有力的高突棱由圈足直通顶端,面上是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器盖像四面起坡的屋顶。工作人员说,母鼓方罍的盖内铸有铭文“母鼓”两个字,许多专家认为它是鼓国女子嫁与母氏男子所得的称谓。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贵族墓葬,应是该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
谢虎军说,商代的酿酒业已经相当发达,商人以稷、黍等谷物为原料,酿制出许多名酒,用于盛酒的器皿也非常多,包括爵、罍、觚(音同‘姑’)、盉(音同‘河’)、壶、尊、卣(音同‘有’)、斝(音同‘贾’)等,商代后期,“沉湎于酒”逐渐成为社会恶习,最终招致亡国,这也是这件艺术品向我们传达的另一层意义。
两周展厅的设计规整方正,这里展出了一批洛阳出土的重要青铜器、原始瓷器、玉器等等。其中一件半米来高、腰比水桶还粗的瓷瓶,是西周原始青瓷尊。它是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多处有流釉现象,是现在瓷器的“先辈”,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原始瓷器,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和巩固了先人们的定居生活。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证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各朝均以洛阳为国都。东汉初、中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对外交流也颇为频繁,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成为东方文明西传的源头之一。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洛阳更成为通达百国千城的贸易大都会。
汉魏展分为两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单元,突出展出了东汉、北魏时期洛阳城的重大考古发现。比如复原后长达12米的东汉墓室壁画夫妇宴饮图、北魏永宁寺出土泥塑艺术品、元邵墓出土的一组仪仗陶俑群等,件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在隋唐展厅,大唐帝国繁荣鼎盛、兼容并包的景象更为恢弘。展厅里展示了大型隋唐洛阳城模型沙盘、唐恭陵的出土文物、白居易故居及唐代丝绸之路出土文物等重要考古发现。尤其是龙门安菩(西域安国)墓出土的唐三彩骆驼,分明是西亚、中亚商人来到唐帝国经商并满载丝绸踏上归程的真实写照。
有趣的是,这里还展出了一些碳化的粮食标本。据介绍,这些标本是在含嘉仓遗址发现的,它们的有机物含量在48%—52%之间,也就是说这些粮食种到地里面还能够发芽生长。唐代经济繁荣,储粮众多。根据史书记载,天宝年间全国储量1200多万担,含嘉仓就储存了500多万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