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两会,中国网民很上心(一周沸点)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8日   第 09 版)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制作的H5页面截图“你有一份来自总理的神秘快递”

  3月9日,装甲车内,一支小分队的战士们利用执勤间隙时间,用手机客户端阅读两会新闻,分享学习心得。
  廖 键摄(人民图片)

  摄像机、相机、手机、VR相机、3D相机等成为记者拍摄盛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等传递新闻的“利器”。
  来源:新华社、人民图片

  摄像机、相机、手机、VR相机、3D相机等成为记者拍摄盛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等传递新闻的“利器”。
  来源:新华社、人民图片

  “我怎么记得去年新华社记者提问不光代表本身,还打了其他头衔,今年只有一个了。”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这样“调侃”新华社记者。

  总理注意到的细节很有意思。因为此前一年,新华社记者站起来提问时,自报家门说是“新华社、新华网和新华社发布客户端记者”,但今年只提到了“新华社记者”这一个身份。

  事实上,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央媒,早已成为新老媒齐备的媒体集群。一个“大号”,可涵盖一切。那些新媒体的头衔,可提也可不提。

  依据权威部门以及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在网站、客户端、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关于两会的讨论几乎每分每秒都在进行中。在全国两会召开的不到半个月时间里,线下有一个数千名代表委员认真参与的两会,线上则有一个数亿网友参与其中、热情高涨的两会讨论圈。媒体在网络上的推陈出新,网友们的千言万语,成为两会强音的场外合声。

  两会这样进入“手心”

  “人大新闻发布群,傅莹邀请您加入群聊”,许多网友在看到这条消息后“忍不住”点击进入。

  “大家好,我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傅莹。现在,就大会的议程和人大工作的有关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在一个模仿的微信聊天界面上,傅莹的头像配上她的名字,以这样一句话开场。

  随后,来自经济日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记者依次就“十三五”规划、南海岛礁“军事化”等话题进行提问,傅莹一一以语音作答。这些语音,全部都是傅莹原声,来自她在发布会上的回答。

  这是由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发布的一条H5新闻,以这样新颖的方式,把3月4日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展示出来,让许多网友赞叹如同亲临会场。

  类似这样的尝试还有很多。3月6日,一个“总理给你送快递啦”的链接,再次引发了许多人的兴趣。用户只要点击进去,根据自己的身份,比如“学生”,选择相对应的快递包裹,里面就装有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相关政策和红利。

  除人民日报外,国务院客户端推出的微纪录片《3分钟回顾总理记者会》获得了很高的点击量;中华网制作的“你有一个来自李克强总理的红包”H5作品,则以动态图文加上拆红包的交互动画,以一种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精华内容;南方日报出品的“这里有部‘十三五’大剧在等你”作品,用的是答题小游戏的方式,解释“二孩”政策;腾讯“新闻哥”公众号同样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网友参与两会问答并给网友打分。

  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在网络报道上的尝试可谓花样百出。

  九成关注者是中青年

  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后,两会本身成为了最大的热点。

  在百度指数中,从2月底开始,“两会”的关注度就一路飙升,至今热度未消。从2月15日到2月21日期间的统计来看,网民对两会的需求早早就展现了出来。在百度指数“需求图谱”中,围绕着两会,网民们搜索了大量的词汇,还有不少网民对去年两会进行了回顾。

  从具体舆情上来看,不少文章获得了广泛关注。比如,3月9日最火的文章是《从全国两会看“中国动力”》,有125条相关信息受到关注;3月12日最火的文章是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七天五次讲话!习近平两会为这五种人“撑腰”》,有97条相关信息受到关注;3月13日最火的文章是《从两会时间看民生情怀》,有142条相关信息受到关注。

  而中青华云在3月1日至3月15日之间做的统计显示,“社会保障”“改革”“创新”“医疗”“反腐”“供给侧”“扶贫”“经济”“生态”等热点成为今年两会搜索的高频词。

  最关注两会的是哪些人?也许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搜索引擎记录下了其中一部分。分析搜索两会的人群,20岁年龄段的占37%,30岁年龄段的占43%,40岁年龄段的占10%,这三者加起来达90%,成为关注两会的最主流人群。从地域上看,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等地网友对两会的热情进入了前10名。

  而在微博上,热门话题“微博看两会”在短短十多天里获得了21.8亿次阅读,106.5万条讨论;“2016两会”也在同样的时间段里获得了86亿次阅读,29.2万条讨论。

  高点击量有妙诀

  真正获得了高点击量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抓住了新闻热点,回应了社会关切。

  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在3月9日推出的文章《非同寻常!习总这个小范围重要讲话,全文发布了(信息量极大,政商都要好好看)》,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摘编,点明这篇讲话给民营企业家吃了颗“定心丸”,最终收获了16万阅读量。

  全国各地网络媒体都做出了一些有趣的尝试。比如,“四川在线”公众号通过模拟让网友加入省委书记群聊的方式来阐明当前决策部署,获得广泛关注;“微泰州”公众号则在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及时推出《两会刚刚传来消息,北沿江高铁定了,泰州到上海只要55分钟》,阅读量很快超过10万;“映象网”公众号和“假装在郑州”公众号则从百姓最为关注的教育、雾霾、拥堵问题出发,推出3篇文章,阅读量均超过10万。

  而与网民们频繁互动的主角,也从过去形象严肃的记者、主持人,变成了符合潮流的“萌宠”。从2015年开始,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就以卡通人物形象“小明”传播两会,今年,这样的趋势蔓延至全国各地的媒体。无论是羊城晚报的新媒体小编“小强”,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的“大弗”“小兰”,江苏卫视的卡通形象主持人“小荔枝”,还是多彩贵州网的“多娃”“彩妞”,都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提供了看两会的独特视角。

  在网络语言中,“@”符号的意思有很多,比如它一开始被发明出来是用在电子邮件的地址中,如今在社交网络中最大的用途是用这个符号提到或者转发其他用户的信息。今年两会被网友频繁的“@”,既体现了关注,更反映了共鸣。

境外热度
开版的话
@两会,中国网民很上心(一周沸点)
网友心声
责编:潘旭涛 李 贞 邮箱:yizhouwangsh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