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的大潮把哈尔滨推送至2016年的春天,站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蓦然回首,哈尔滨——这座素以粗犷见称的北方城市,实现了城市文明创建的华彩蝶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015年,哈尔滨首次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居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之首。
经济发展:
文明城市的基石
近年来,哈尔滨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按照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确定的思路举措,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咬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力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推动产业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累计开工建设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671个,完成投资4702亿元,建成投产1744个,新增销售收入1900亿元以上。2015年新开复工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030个,其中新开工531个,完成投资900亿元。新签约产业项目525个,实际使用内资1998.3亿元、外资29.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0%。
——实施富民强县战略,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全面落实国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任务,持续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县域经济发展潜能加快释放,新建续建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6个,完成投资120亿元。68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农村公路建设竣工通车450公里,农村面貌持续改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整合组建的交通、文旅、市政、住建等企业集团运营效益大幅提升。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城市中取消了所有市级自设行政审批事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50%以上,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实现了企业登记“四证合一、一照一码”,完成了市场监管、卫生计生、文新广电等“大部门”改革,率先在全省出台行政问责、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行政执法人员“六项禁令”等规定。哈尔滨新区设立获国务院批复,成为全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为改革先行先试、产业集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载体支撑和新的动力引擎。
建设管理:
城市文明的助推器
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推动城市建设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松北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哈东现代物流产业带和哈西地区快速崛起,“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累计投入2250多亿元,新建改造道路671条、桥涵156座,三环路基本实现贯通,地铁1号线载客运行,哈大、哈齐高铁相继开通,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3号线启动建设,哈尔滨机场旅客吞吐量继2013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后,去年攀升至1405万人次。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延伸拓展,新增更新公交车辆600台,“公交都市”创建走在全国前列。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持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主干街路环卫机械化作业实现全覆盖,主城区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持续加大牌匾广告、市场摊区、交通“三乱”等专项整治力度,城市顽疾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重点实施污染减排项目204个,拆改整治10吨以下燃煤锅炉594台,达标治理10吨以上燃煤锅炉328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02万辆,超额完成年计划43.3%,新建万吨级生物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15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提高到90%和87.2%。城区新植树木21.6万株、新增绿地67.4公顷。哈尔滨已连续两年在中国最干净、最美丽城市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以人为本:
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利益和精神文化需求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是这座城市的不懈追求……
——不断加大民生财力投入。2015年,市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达577.4亿元,各项民生任务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30977元和13375元,增长11%和13.7%,均高于同期GDP增速。累计完成惠民行动项目投资超过1500亿元。
——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4210套、竣工16523套,改造农村泥草房5万户,新增物业管理面积606万平方米,维修老旧住宅734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小区106个。老旧小区基本实现物业全覆盖,历史遗留的8.7万户居民房屋产权证办理问题得到了解决。长期在外临时居住的6万户棚改回迁居民喜迁新居,道外桥头屯和新一地区的1.3万户内涝居民得到妥善安置,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人均每月2083元,为51.1万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6.9亿元,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新农合统筹区域内政策性报销比例超过80%、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70元。
——不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50所、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26所,新建改造中小学校36所。组建医疗联合体42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区健身设施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建成国家级示范基地5个,省级示范园区基地19个。引进文化产业项目73个,签约金额134.56亿元。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哈尔滨新媒体动漫产业园区、哈尔滨群力文化产业园区等19个园区基地荣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破茧成蝶:
筑起文明的高地
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最终目的。对哈尔滨而言,追求文明的脚步永不停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铸”理想之魂。加大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宣传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相结合,举行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全面开放仪式,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系列活动,组织“爱国歌曲大家唱”文艺演出,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积极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选树工作。
——“兴”志愿之风。全力发动广大市民积极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努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氛围。
——“治”失德问题。围绕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两大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开展诚信教育,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不断营造社会诚信氛围。
——“转”服务作风。率先在全国有立法权城市中取消了所有市级自设行政审批事项,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压缩了50%以上。进一步塑造了精干高效务实的政府形象,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率先在全省出台了行政问责、规范涉企执法行为、行政执法人员“六项禁令”等规定,规范了行政行为。组织对银行、电信、水电气热等22家“窗口”单位进行民主评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美丽哈尔滨的建设蓝图已然绘就,全市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愿正在化为奋进的步伐。哈尔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