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3月10日 星期四

北京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新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0日   第 05 版)

  北倚军都山,南俯北京城。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的北京昌平上风上水,生态环境优美,坐拥大杨山、蟒山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长达百里的山前暖带。北京的母亲河——温榆河就发源于昌平。昌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汉开始设县,到明代设立昌平州,筑永安城、巩华城,被誉为“京师之枕”。明十三陵、居庸关2处世界文化遗产,银山塔林、和平寺、白浮泉等9处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峪辉金、居庸霁雪、银山铁壁等“燕平八景”,“中国温泉之乡”小汤山皆在昌平。

  现如今,正处于转型发展期的昌平各类要素齐全。“十二五”时期,昌平南部200平方公里的地区被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范围。紧抓历史机遇,昌平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调研昌平指示精神,及时调整完善区域发展思路,按照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高端发展、减量发展、绿色发展,聚焦科技创新、生态涵养、文化旅游、和谐宜居等核心功能,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转型,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昌平基础良好条件优越

  目前,昌平拥有未来科技城、中关村昌平园等6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几十家大型央企在昌平设立了百余家总部型、研发型的法人企业和分支机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达到3000多家,聚集了近2万名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除中国政法大学等40多所高等院校外,昌平正在引进聚集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昌平62%的面积为山区,全区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则分别达到了65.9%和44.1%。此外,社会建设管理持续加强,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区域文化逐渐进步繁荣,也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二五”以来,昌平区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完善创新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创造了优越条件。

  2013年,《昌平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及《昌平区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出台,明确每年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资金不低于8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已累计发放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约1.17亿元,惠及450余家企业和个人。同年,昌平区出台《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和《昌平区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细则》,区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5亿元的专项资金,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支持高端产业发展,鼓励低端产业退出,促进全区产业升级。3年来,根据该项政策,全区共对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减能降耗、科技金融等方面的1700余个项目给予了支持,共拨付资金8亿元。

  目前,昌平区已基本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了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昌平乘势而上攻坚克难

  作为首都城市发展新区和中关村核心区之一,通达的交通路网和区位优势,让昌平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具“人气”。数据显示,2013年,昌平人口共计188.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00.6万人,人口倒挂总数高居北京市之首。城市尚有不可承受之重,当积攒超过极限,“成长”给人的感觉似乎并不是那么美妙。“高人气”指数的背后,“大城市病”曾让昌平不堪重负。

  过去两年,昌平作为首都战略发展的重要着力区以及承担中心城功能调整和人口疏解的重要区域,主动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来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推动落实,聚焦区域功能定位,乘势而上、攻坚克难。

  两年来,昌平控制住以往每年几万人的自然、机械增长势头。截至去年年底,昌平全区常住人口控制为196.3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102.6万人,人口倒挂比例由2013年的53.3%下降为52.3%,人口调控效果北京市排名第一。

  腾笼换鸟、退低进高。近两年,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昌平区在清退低端产业上下了大力气。累计退出低端工业企业174家,清理老旧工业大院50个,清退煤炭储运场所53家、废品回收市场40个、养殖小区13个,取缔非法办学机构197所、非正规人力资源场所10个。到目前,已累计拆除违法建设620万多平方米,接近过去五年的总和。

  此外,2014年,昌平在北京市率先出台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去年又制定并推行了“待疏解退出项目清单”、“可利用存量资源清单”、“需承接目标对象清单”三个清单。有了这三个清单,昌平功能疏解和承接的方向与目标更加明确。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昌平转型升级硕果累累

  “腾笼换鸟”志在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2015年11月8日,全国首家“双创”社区落户回龙观。几年来,昌平推动“腾笼换鸟”进程,通过置换、并购、改造、升级等方式,实现产业退低进高,转型升级硕果累累。

  持续打造重点产业功能区,昌平将“三城一区一基地”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着力打造科技商务、能源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集群,昌平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高端要素和创新人才在昌平加快聚集。截至“十二五”末,昌平共聚集了100多家科研机构、40余所高校、1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6个重点实验室、30余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市级科技研究开发机构48个,拥有科技人员2万余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3名,“海聚高聚工程”专家43人。

  人才聚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2015年1-11月,昌平区专利申请量达7646件,同比上涨23.5%;专利授权量达4838件,同比上涨17.7%。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在北京市郊区中排名第一,全市排名第五。

  “十二五”期间,昌平在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不遗余力发展教育事业。五年来,昌平实施“名师名校”工程,已经引进名园名校达20所。昌平区还采取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模式,精心挑选了昌平城区和回龙观地区6所办学基础较好的中小学,与北京4所高校合办附中、附小。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3所中小学幼儿园与15所高校建立了联系。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

  昌平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扬帆“十三五”,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信心满满。

  未来五年,昌平将继续实施管人、管地、管出租房屋、管低端产业等五管措施,在人口总量保持小幅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保持在50%以下。目前,昌平有181家污染企业,将在“十三五”期间全部退出。下一步,昌平区还将加快培育未来科技城、天通苑、昌平新城等一批创业社群,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同时加快推动中关村昌平园中心区“腾笼换鸟”,实现产业退低进高。

  未来五年,昌平区还将以提高人口资源竞争力为导向,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更健全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业团队。力争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有高等教育学历人口在就业者中比例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人才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动态平衡。

  在“名师名校”建设上,昌平区为自己定了个高目标。到2020年,昌平区将建成普惠性幼儿园33所,引进培育名园名校达到25所以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将实现全覆盖,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8%以上,生活垃圾实现全处理;加强再生水厂和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5%;改善空气质量,Pm2.5年均浓度将下降15%以上……“十三五”期间,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昌平,将以一个朝气蓬勃的姿态,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再创辉煌!

北京昌平: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