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

南海渔民的“博物馆”

萧 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2月27日   第 08 版)

  疍家人的新娘头饰

  疍家人使用了110年的指南针

  旧时疍家的航船模型

  疍家文化陈列馆

  碧海蓝天的三亚,属于热带地区,这里花开四季,绿色常在,是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几十年前,三亚还是属于崖州的小渔村,在这渔村生活着的是以耕海为生的疍(dàn)家人。以渔业为生、常年漂浮于海的疍家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殊民群,明朝初年,疍家人从海上来到了三亚海湾一带,成为活跃在南海渔场上的中国人。为了反映疍家人经营南海的历史,记录疍家人独特的习俗生活,三亚河西区榆港社区首创了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以搜集、收藏与研究疍家历史文化。

  这个陈列馆坐落在三亚市南边海街高楼大厦之间,这里濒临海湾,是著名渔港,是疍家人上岸后的聚居区。陈列馆以茅草盖顶,船板为壁,仿照疍家人传统居屋的建筑形制,在高楼大厦之间显得另类而醒目。据社区书记、疍家老船长郑石喜介绍,疍家人世居海上,四海为家,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文化。疍家人上岸定居以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疍家传统文化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记录,也为了传承疍家人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传统,他自2009年开始,访谈老人,收集、拍摄各种生活文化实物资料,亲手制作船模,历时5年,终于完成了以南海疍家渔民生产生活文化为内容的陈列馆。谈到创建这一陈列馆的艰难,这位年近六旬的郑书记,禁不住泪满眼眶。

  在疍家文化陈列中,我们看到了疍家渔民珍藏的、使用了百余年历史的指南针、水眼镜,以及指导捕鱼作业的西沙、中沙、南沙渔场海图。据说以前渔业合作社保存了一铁柜渔业海图资料,现在不知去向,郑石喜馆长为此叹息不止。

  我们在这里感受最深的是疍家人的婚礼资料。疍家人重视婚姻仪式,从媒人婆带着槟榔到船上“问亲”开始,到婚后3天回娘家的“回面”,共有9道仪式环节,其中高潮部分是接亲、拜堂。

  旧时疍家人以船为家,新郎家摇着小舢板到女方船边接亲,接亲人和新郎不能直接上船,须要对咸水歌,新郎、伴郎唱对了,才能上船。咸水歌是疍家人的传统民歌,疍家人素有歌唱传统,以咸水歌作为记录历史、辅助生活的重要手段,在人生仪式中更是必不可少。因此,旧时结婚前,新郎必须学会接亲答唱的歌调与对方问询的答案,否则娶不走新娘。通过咸水歌唱考验后,新郎一行上船,首先到女方船上神台上香叩拜,然后给女方族亲长辈敬茶。接着寒暄家常,等到吉利时辰,哥嫂拉着出嫁姑娘的手,交给新姑爷,新郎给新娘打着雨伞,踏上接亲的小船,在鞭炮声中返航。

  回到新郎船上的第一个仪式是拜堂,拜过高堂后,要给列祖列宗上香;第二个仪式是敬茶,新郎夫妇给爷爷、奶奶、父母、叔公长辈敬茶致意,长辈回赠红包、首饰等。疍家婚礼过程充满家族人伦与家人之间的人情温暖。陈列馆以实物、图片、文字等,为我们展示了疍家人水上婚礼的独特风情。

  我们在参观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的过程中,碰到一位来自北京的老人,他对疍家文化充满好奇,说自己来了3次,就是要了解疍家文化。他拉着疍家咸水歌传承人张发结老先生的手,执意要照相留念。

  疍家人是历史上南海海疆的经营者与守护人,疍家文化是独特的海洋族群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如果我们读懂了郑石喜这位多次率渔业船队前往南海西沙的疍家人,读懂了他与众多疍家人鼎力筹集的三亚疍家文化陈列,触摸到他们从南沙、西沙带回的白沙,听听管理陈列馆的张老先生的咸水歌,我们就会真正理解疍家人,真正喜爱这一海洋养育的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疍家文化。

  来三亚,记得在文化地图上搜搜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它是南海渔民的“博物馆”。

  (本文照片均由萧放摄)  

民族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古老的彩陶流成河
南海渔民的“博物馆”
责编:苗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