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2月26日 星期五

奋进的东营:谱写美丽幸福新篇章

张 璐 蔡文龙 张婷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2月26日   第 08 版)

  志愿者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吕剧故乡

  举办国际石油装备博览会

  积极培育高科技新能源产业

  蓬勃发展的东营港
  中国最美湿地——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砥砺奋进的东营,收获了累累硕果:东营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东营港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复、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东营基地正式开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获批成为国家级农高区、高强度纤维技术在东营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在黄河尾闾振聋发聩,奋进的干劲蓬勃执着,在东营大地谱写出创业的诗篇。东营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要保持经济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在山东省率先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东营,把东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区、环渤海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发展撑起城市脊梁

  东营,是一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工业城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东营市决策者深刻意识到发展转型的极端重要性,着力发展绿色经济、高端产业,撑起了城市的未来。

  “十二五”时期,东营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4:64.7:31.9,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年均增长10.6%,实施了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7项,新增科技型企业348家。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公共财政预算分别达到3450.6亿元、1.3万亿元、220.1亿元,人均GDP、人均财力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达32家,山东百强企业,东营占了22%。

  产业是城市的立足之本,工业是东营的经济支柱。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东营制造业升级版,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石油化工及盐化工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生物与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突破。东营有12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2家进入山东企业100强,13家进入山东制造业50强。工业投资质量往“高”转,国瓷公司5000吨陶瓷喷墨3D打印墨水等项目技术工艺水平国内领先,打通了产业链关键节点。在对外合资合作上,永泰化工集团斥2.8亿元收购英国考普莱70%股份,以此提高国际形象和挺进欧洲市场。东营宝丰汽配公司与德国HUHOCO公司合资建设特种功能复合材料项目,是我国第一条减震复合材料全自动化生产线。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胎大王”F2C商业模式互联网营销平台成功运营,胜动集团、科瑞集团等企业的作业服务、工程总承包业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农”工作同样不乏亮点。东营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畜牧、渔业、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居全省首位。被整建制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各类农业园区达到190个。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到631家。国务院批准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黄河口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培育了黄河口大闸蟹、黄河口大米等24个中国和山东名牌产品,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参滩涂养殖区。

  近年来,东营持续筛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东营港仓储物流项目、金融商务区项目、黄蓝时代(国际金融港)项目、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孙子文化公园等,无不成为产业的亮点、城市建设的新星。2015年8月份,东营万达广场正式开业,首次将哈根达斯、星巴克、迪卡侬、优衣库等一线品牌引入东营,提高了东营整座城市的消费水平。科技加速器项目也采用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进行,由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专门支持政策,中国五百强企业科达集团负责投资建设、管理运营。

  群众享受更多“获得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东营市把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全市人民同步奔小康,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十二五”时期,东营市每年实施的一批民生实事,成为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五年来市财政对民生投入达345.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8735元、13887元,年均增长10.25%、13.3%。

  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城镇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3万人,参保率高达99.8%。自2015年1月1日起,东营区、河口区的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广饶县、垦利县、利津县提高到每人每月520元;农村低保标准河口区、广饶县提高到每人每年3960元,东营区、垦利县、利津县提高到每人每年3760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800元,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居全省第二位,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居全省第四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东营市不断织密就业创业网,依靠政策推动、产业拉动、创业带动和服务促动等多种举措,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6万人。同时,始终坚持把创业作为最具活力、最有质量的就业,集中精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快推进综合性、示范性创业服务园区建设。其中,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被评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东营市大学科技园(生态谷)、东营职业学院被评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和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油地共建的东营市胜利大学生创业园,已遴选入驻80多家企业。

  深入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惠及民生。2015年,东营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了东营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为期三年的试点强镇建设,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普通高中教育“择校热”等问题;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居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节约了医疗成本费用,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取消了药品加价,实行了零差率销售,10家政府办公立医院去年直接为群众让利药品加成1.92亿元;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取消了药品加价,实行了零差率销售,10家政府办公立医院去年直接为群众让利药品加成1.92亿元;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调整精简大病保险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实现了市内大病保险与基本医保报销同步即时联网结算,有效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文化硕果馨香盈满城

  2015年,东营市以优异成绩入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入选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全国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这些荣誉来之不易,它承载了东营全市上下多年的不懈追求,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汗水。

  为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拉动力,东营市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市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文化产业纳入区域信贷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演出服务单位推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为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东营市加大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以全国“五个一工程”和全省“文艺精品工程”为龙头,选择确定一批优秀文化产品创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积极对动漫、软件服务等专利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充分调动了专利人的积极性。

  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务实高效,东营市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全市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7%,有线电视行政村通村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在市县乡三级和城市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率先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向农村延伸,目前全市所有农村社区和行政村基本上都建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雪莲大剧院作为东营市地标性建筑,荣获“2015中国旅游创新奖”,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缩影。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4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了国家一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社区)都建成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目前,东营市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城乡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重点培育出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市级重点打造了以“黄河口”为主题的群众文化品牌,实施“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每年在全市组织开展进社区下乡演出10000场次,丰富活跃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在东营,文化生活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日符号,而是成为广大城乡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因子:“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村村唱戏村村舞”,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一村(社区)一年五场戏”的公益服务目标……一项项贴近群众的文化惠民举措,丰富着城乡百姓的文化生活。

奋进的东营:谱写美丽幸福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