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青岛“两会”闭幕,会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青岛“十三五”规划。
未来,青岛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路径,建成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说,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市深化全域统筹战略,集聚人力资源,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海湾型大都市区提供了强大动力。未来5年,青岛将以“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进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
定位:
“三大中心”引领发展
2016年伊始,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
2015年,诸多利好更是频频落子青岛:获得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双定位”;拥有全国第一块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字招牌”;国务院批复在青岛西海岸设立第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获得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复,将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示范区、青岛滨海科技新城……
站在如此优越的发展基础上,开启未来,青岛绘就出新的蓝图。
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支点功能、东北亚航运枢纽功能,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这是今后5年,青岛的城市功能定位。
其中,创新中心,以人才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主导,以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推动形成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服务中心,以金融和信息服务为核心,以加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能力建设为主导,以业态模式创新和增强辐射带动优势为主线,推动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服务高地。海洋发展中心,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制高点,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主导,以海洋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线,推动形成蓝色引领的开放发展新优势。中国蓝谷、青岛西海岸新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平台,则成为青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主线:
创新贯穿方方面面
过去5年,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发展也处于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此背景下,青岛创新转型、深化改革,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强态”。
统计表明,“十二五”期间,青岛市生产总值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从5666亿元增加到9300亿元,年均增长9.7%,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从1961亿元增加到3714亿元。生产总值健康度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不断上扬的数字展示出这座城市经济向好发展的强健“肌肉”。
青岛市市长张新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坚持创新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上率先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据统计,“创新”一词在青岛的这份报告中出现了71次,为历年之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青岛语境中,这样的变化顺理成章。
“创新”二字将贯穿青岛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未来5年,青岛将积极承接石墨烯、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顶级海洋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交通运输装备、橡塑材料、服装服饰和食品生物产业五大创新基地。
在改革先行先试方面,青岛提出50余项需深化落实或争取的试点任务,包括争创自由贸易港区、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和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等,争取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复审中心,筹建中国农业种子库,争取设立世界种子交易中心,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和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等,努力形成“青岛样本”“青岛模式”。
民生:
“青岛蓝”常驻天空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岛建设绿色家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红线管理,构建以大沽河—胶州湾为生态中轴,山体、海湾、河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格局。
为让“青岛蓝”常驻,青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空气常新、绿水常流、青山常在,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生产方式低碳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市场化机制、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
共享:
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回应民生关切,青岛一直在行动。青岛去年第四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之一。
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青岛全市GDP每年以增长千亿的规模逐年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青岛全市GDP 已经达到9400亿元,在全国百强GDP城市中位列12位,并居山东省首位。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青岛全市GDP将首次超过万亿元,跻身全国“万亿GDP”城市俱乐部。
“蛋糕”做大了,如何能真正惠及百姓?在“十三五”规划中,青岛列出4项提升居民获得感、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措施:
补齐短板。提前实现市定标准3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实施全市16万户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老城区5.7万户棚改。
推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支持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幼儿园转变,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延伸。
打造“健康青岛”。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推行分级诊疗,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大型非营利性医院和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实施“健康+”行动,打造“生育-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链,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岁。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和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
开放: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开放,早已深植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基因中。如今,则更是促进青岛继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为青岛开启新一轮大开放。
目前,青岛建立了国际城市战略推进工作机制,正着手制定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及年度行动计划。
“十三五”期间,青岛将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全方位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完善开放型经济格局,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提高引进来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
强化“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功能,实施海、陆、空港和信息港多港联动,提升面向日韩的空中门户功能,建设欧亚大通道多式联运中心,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抓住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机遇,构建中日韩深度合作的“青岛渠道”。申建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推进国家自贸区对外谈判数据调研、政策与知识培训、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与试验、交流合作五大基地建设。拓展中韩贸易快速通道。推进“中韩海上高速公路”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一批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城市,深化与青岛友好城市、友好合作城市全方位交流。完善金砖伙伴城市对话交流机制。创新上合组织地方城市合作机制,建设青岛(胶州)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永久性会址功能,举办东亚“10+3”高层论坛。
与此同时,青岛将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同创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滨海“一程多战式”旅游线路,打造“仙境海岸”旅游休闲养生产业带。
推进:
设置30项约束指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发展的同时,如何统筹全局、协调发展?
青岛早已有了细致规划:完善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基本形成3个中心城区、10个次中心城区和镇(街道)村(社区)协同发展,功能互补、特色鲜明、优美宜居的现代城乡形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72%、60%。大幅缩小全域南北差距、城乡差距。军民深度融合共创共建取得明显成效。
青岛将统筹推进老城更新和新区建设,提升环湾中心城区功能,支持城区北部崛起,缩小南北城区差距,促进东西城区均衡发展,打造精益城市、精品湾区。做强都市区紧密层组团,提升商都即墨,做强门户胶州,建设蓝谷新城和王台组团。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节点,壮大富美平度,发展生态莱西,建设董家口港城和姜山、新河组团。推进35个特色城镇和10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推进各项措施的同时,如何衡量发展的协调性?青岛设置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30项具体指标。
指标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与国家、山东省规划衔接,除经济发展指标外,突出了绿色化、国际化和民生福祉指标。增加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棚户区改造、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补齐短板的指标。通过指标引导和约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