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承接春节的又一股节庆热浪。作灯诗、猜灯谜、贴灯联,人们用汉语将浓烈的节庆气氛点燃,在字里行间传达情感与祝愿。
猜灯谜 趣味多
“十五天”打一个字,胖;“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六神无主;“红公鸡,绿尾巴,身体钻到地底下,又甜又脆营养大”打一蔬菜,红萝卜;“愚公之家”打一成语,开门见山 ……面对五花八门的灯谜,猜谜者需要“脑洞大开”。猜灯谜启迪智慧又饶有趣味,所以流传久远,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
“千里随身不恋家,不谈酒饭不谈茶,日落西山不见它。你猜这是什么?”现在在天津电视台做主持人的乌克兰小伙儿耶果和笔者打趣道,笔者回答说是影子,耶果笑道:“是影子。猜灯谜太有意思了。”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苗笑武认为,“猜灯谜”对于学习汉语帮助很大,首先是寓教于乐,能够进一步激发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兴趣。中国灯谜内容丰富,包含字谜、成语、人名、动植物、典故等,外国人可以借助猜灯谜内容活学活用汉语词汇,加深对汉语语素的理解。比如灯谜中的字谜“七十二小时”,谜底为“晶”,可以帮助外国人进一步理解汉字中会意字的内涵。其次,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些带有习俗知识的灯谜揭示了中华典故,如“兔子请老虎”,谜底是“寅吃卯粮”,其中包含了中国的生肖文化、天干地支的对应等知识,猜谜者通过探求谜底,可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贴对联 节意浓
元宵佳节,有对联一副“增福添喜”: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春节,也有春联一副“恭贺新春”: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清明节,有对联一副“寄托哀思”: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端午节,有对联一副“抒情言志”:龙舟竞渡,不忘楚风余韵;诗台抒怀,更忆圣哲先贤。中秋节、重阳节……对联包含着诗词歌赋,体现着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形式美,寄托着人们的情感愿望,体现着作者的才思。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撤两轮左右走高低。’这是我记得的一副对联。我认为接歇后语、对春联、打灯谜等汉语言游戏非常有趣,也很深奥,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中华文化知识。”来自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的日本留学生西田聪说。
“对联要求对仗,即语义上要求相对、相类、相似,同时也蕴含了相异;韵律上除了整齐对等以外,还要求音韵平仄相对,这样读起来才好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如是说。
苗笑武认为,常见的春联表达一种中国民俗心理,求富贵、兴旺、和睦、平安等,如“一帆风顺全家福,万事如意满堂春”,浅显易懂,寄寓美好愿望。外国人认识了解这样的春联容易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贴近感强。而一些有诗词特征的对联则彰显中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意境,如郑板桥的“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能够让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美学高妙境界。
民俗字 寓意美
下图中几个笔画繁琐、似曾相识但又叫不上名字的“字”是民俗字。民俗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法形式,又叫组合字、团结字等。民俗字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表达着吉祥的含义,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这样的喜庆节日中常常作为窗花张贴。如第一张图中的民俗字,是“招财进宝”4个字组成,4个字巧妙地构图,形成一个具有美感的“新字”,传达一种吉祥的寓意。第二张图是人们最熟悉的双喜字,在新婚场所贴于新房内,也设计在各种结婚用品上。两个喜字方正对称,寓意结婚男女并肩而行,其中的4个“口”字寓意“子孙满堂”。第三张图“日日有见才(财)”为明朝大才子唐伯虎所创,原义勉励自己每天要勤奋。后被人们延伸为日日见财,亦通“日日有见财”、“日日有财见”。
“民俗字是已有汉字的组合,即一些具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字眼的组合。它们的文化彰显和传播功能所起作用的范围是特定的,例如招贴画等,基本略等同于绘画,或者是介于绘画和文字之间的形式。有意思的是,这种文字组合规则,也往往是汉字造字法的延伸。例如上下结构、表里结构等等。”唐正大说。
对联、灯谜和民俗字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民俗形式,它们既有游戏的欢愉,又有教化的深意,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珍宝。
“对联包含中国人天地和谐的观念,灯谜依赖对于汉字音形义的熟练把握,民俗字积聚吉祥祝愿,这些语言民俗形式依靠汉字音义二维、符号繁多、语素定型等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信息。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不妨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学习汉语,更有利于理解中华文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如是说。汉语在节庆民俗中的使用与发明,体现汉语的特点与文化魅力。发扬这种魅力,让世界更喜庆,更和谐,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