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儿子在山东淄博火车站跪别父母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戳中了不少网民的泪点。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游子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跪别父母这极具震撼力的一幕,牵动了不少人心里的离愁别绪。
可就在几天前,舆论的情绪还在渲染回家的尴尬——被父母逼婚的烦恼,亲戚攀比的风气,疲于应付的人情往来……在网络上,不乏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抱怨与恐惧。如今假期已然结束,在各位游子的心里,离家的不舍是否已经取代了回家的尴尬?
对于长期远离家乡的人来说,回家当然是尴尬的。今天的中国,是个飞速变化的中国,从乡村到城市,从大家族到小家庭,从家族牵绊到个性自由,种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都会让不少人产生“有家难回”的感觉:与父母的沟通越发困难,故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可是,当越过千山万水,回到家乡,发现房间的摆设,与多年前离家的模样依稀仿佛;当年在院子里栽种的小树,今已亭亭如盖;父母的饭菜,还是满溢着童年的香味。只是父母的鬓边白丝、自己的一身尘土,提醒着我们,父母老了,我们长大了,社会变化了,但家还在那。
平心而论,家乡的不少风俗习惯,确实与现代的都市生活有些脱节。亲戚之间的虚荣攀比、劳神费力的人情往来、父母的逼婚催促,这些确实令人烦恼,也并非家乡的温情就能掩盖抹平。但这些代际的摩擦与冲突,也是一种时代的表征。也许子女并不该让本已面对变化手足无措的长辈更加茫然,亲情即便不能在短时间解决观念的冲突,但至少能够减轻震荡的幅度。
古代有个说法叫“三年之丧”,之所以要守孝三年,是因为古人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孩子三岁,才开始自己行走,这是用同理心去体谅父母。当然今天不必要恪守这些老旧的规矩,但同理心是可以借鉴的。父母与我们的观念不合,年轻人可能很不耐烦。但想想,当年轻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在我们的成长阶段,有多少可能迈入歧途的危险,有多少无谓冲动的鲁莽愚昧,父母是如何对待的?当我们今天面对与父母的冲突,是否能有他们当年一样的耐心?
最近有一些年轻人,筹集了一笔资金,在北京地铁站里打出了反逼婚广告,引起了热议。据说这个广告一开始的用词颇为激烈,摆出了挑战的姿态,后来改成了温情脉脉的设计,留下一句“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这样一种变化,就是进步。从尖锐的对立,变成了温情的沟通,毕竟观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用充满温度的语气交流,更利于沟通倾听。
维系家的是亲情,回家之所以有烦恼,归根结底依旧是我们心里在乎,在乎对方的感受,在乎各自的看法。或许我们能远离家乡,但当我们踏上旅程,心中的不舍已经取代了回家的尴尬,就意味着家其实也离不开。既然如此,家就值得我们珍重,应当得到我们的温暖。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