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2月06日 星期六

文天祥祠

浩然正气扑面来

严 冰 陈雯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2月06日   第 08 版)

  文丞相祠正门
  (资料照片)

  相传文天祥手植的枣树
  陈雯颖摄

  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12月的一天,寒风凛冽。一代英豪文天祥离开囚禁了他4年的土牢,大义凛然地身赴刑场,英勇就义,其浩然之气历经700多年经久不散,依然萦绕在土牢之中。

  这座曾经囚禁他的土牢就是今天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土牢旧址一再扩大改建,不断修葺完善。冬日午后,小雪如柳絮飞舞,笔者来到门前,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文公的正气充沛着整个院落。

  满祠赞誉  处处文章

  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最后的人生就是在小小院落中度过的。

  祠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享堂(正殿)三部分组成。穿过牌楼式大门,一进院落,映入眼帘的就是正前方刻有文天祥像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文天祥的明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慷慨激昂,溢于言表。

  绕过石碑,步入厅堂,两边橱柜案几上,整齐有序地陈列着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手迹等展品。正中为文天祥半身铜像,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

  过厅后又一院落,一棵大枣树立于前方享堂的前东侧,相传这是文天祥亲手种下的。

  进得享堂,放置于中央的是文天祥彩像,他身着宋朝丞相官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面容安详,双目炯炯有神,三绺黑须飘洒胸前,浩然正气扑面而来。东壁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北墙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及《宋丞相信国公像碑》,皆为馆藏精品。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白驹过隙,逾年历岁。文天祥祠在这胡同之中遗世独立,看着时代变迁,物是人非,守着自己独有的故事。

  1279年,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元军囚禁在兵马司牢房,也就是现在的文天祥祠内。在被囚的4年中,他不屈抗争。被束缚于此的文天祥,将心中理想化为文字,《正气歌》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写成的。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写下如此荡气回肠的《正气歌》的文天祥,赢得了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的尊敬。忽必烈曾多次来到土牢,亲自劝降文天祥,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踱步在享堂内,脚步声回响于耳,想起文天祥曾说:“我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耸立在享堂前院落里的枣树,并没有因为主人的离去而消亡,反而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主人的精神。

  树如其人,枣树一边生长,一边遥相呼应着主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心志。万物皆有灵,枣树在文天祥的培育之下,树木枝干虬曲,倾斜着向南方生长,与地面约成45度角。因此,枣树也成了名闻遐迩的奇特景观。

  文公之祠  德厚流光

  文天祥祠雅室虽小,但“庙”小“神”大,自1984年10月对外开放以来,30年间共接待了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

  文天祥祠还成了“第二课堂”。一些小学、初中的教师会选择此地授课。在参观祠堂的同时,老师们在一旁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天祥的作品和他的精神气魄。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更是将文天祥祠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定在校学生就读期间,必须“三进”文天祥祠,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正气歌》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每年春季,我们会举行祭祀大典。参加祭祀的人都会身着汉服,大学生志愿者们会诵读自己撰写好的祭文,以此来悼念文公。”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所长高凤介绍说,“2006年是文天祥诞辰770周年,我们在府学小学还办了一场纪念活动,通过吟诵会、论坛和书画摄影展等形式,来展现文天祥的个人魅力,希望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能够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传承。”

  修缮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复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

  兆载永劫,雨过云飞。经历代修葺,保留至今的文天祥祠,仍旧傲然挺立在风雨之中,坚守着主人的气节,也接纳着前来缅怀、悼念英灵的人们。

浩然正气扑面来
古柏铜钟的念忆
玉梅流芳香如故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