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养生的重要方法,是人类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针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源自原始社会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是针刺的萌芽。《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古人在身体某部位病痛时受火烤而感舒适,故认识到久熨可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中发明了艾灸。
运用针灸以防治疾病的实践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影响启发下,针灸更是得以快速发展。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法。
从“穴位”来讲,中医学家从最早的“巧遇治病部位”定位;到人体疾病时体表的“反应点”定位,针灸的神奇效果,让我们意识到人体潜藏着巨大的自身调节、自身防御、自身修复、自我储备、自我应急等功能。正确针灸治疗会激发这些生理功能,让人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生理功能的神奇效果。
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定位不甚明确。其性质多为酸、胀、重、麻、触电感。临床上可单纯一种,也可几种感觉混合出现。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针感如抽动感、蚁行感、热感、凉感等。
针灸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医生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作出诊断;然后开出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针灸处方的腧穴选取,以循经取穴为主,其中可分为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三者在临床应用中可分可合,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病目的。
时至寒冬,无论自然还是人体都进入阳气微、阴气盛的状态,人体抵抗寒邪的能力有所下降,呼吸道疾病及关节痛等各种虚寒病症容易发作,如果适时采取针灸治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针灸为高深医术,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单调医术。针灸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最基本特点。它发源于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