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26日 星期二

亲近秋风,积健为雄(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刘禹锡《始闻秋风》赏析

钟振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26日   第 07 版)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始闻秋风”,谓初秋时节刚听见秋风的声音。诗人晚年多病,这大约是其晚年的作品。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视“秋风”为老朋友,以“秋风”与“我”叙旧的口吻写道:去年看罢黄菊盛开,我与您离别;今日听到玄蝉咏唱,我又回转了来。菊花在农历九月开放,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玄蝉即秋蝉,农历七月开时鸣叫,而七月则是秋天的第一个月。“却回”,即返回。奇特美妙的艺术构思,有“声”有“色”的文学语言,活画出了“秋风”与“我”的交情,将人们心目中那冷酷无情的“秋风”,写得温婉可人,充满了人情味。诗人出手不凡。

  颔联以下,转换为诗人的口吻。“五夜”,泛指夜晚。古代夜晚分五个时段,故称。“飕飗”(sōuliú),风的象声词。“枕前觉”,在枕上感知到。扣题中的“闻”字。“颜状”,面容。又过了一年,面容当更显衰老。而这变化因照镜而看出,故曰“镜中来”。人当老去,对时光的流逝与年龄的增长特别敏感,这是人之常情。但究竟是“人情老易悲”(杜甫诗句)还是“老当益壮”(汉马援语)?却是常人与志士的区别。

  颈联宕开一笔,不紧承上文以直抒其情,明言其志,而设置了两个动物意象:战马与大雕。“边草”,边疆的草野。“拳毛”,卷曲的鬣毛。“雕”,鹰科猛禽。“眄”( miǎn),斜视。“青云”,指天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常在秋天南侵,故我汉族军队的战马到了秋天也鬣毛耸动,跃跃欲上战场。秋季天高云淡,大地草木萧疏,禽兽不易隐藏,正是大雕猎食的绝好机会。故大雕到了秋天也睁开眯着的眼睛,斜望天空,欲展翅翱翔,巡捕猎物。二句不但意象新警,而且遣词精悍。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唤作“兴寄”。“寄”者,寄托,诗人的豪情壮志,即寄托在这两个意象之中。“兴”者,引发,诗人的自我形象,即由这两个意象引发出来。

  于是,尾联便收拢笔墨,回归自身。“肃清”,肃爽、清朗。“君”,对“秋风”的拟人化称呼。二句谓我当此天地肃清,正可四面眺望之际,为您“秋风”抱病而登高台。

  自战国楚人宋玉的辞赋《九辨》以来,“悲秋”便成了历代怀才不遇的文士及其文学创作的常态。刘禹锡一生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何况人到晚年,已进入生命的“秋天”,更有“悲秋”的充分理由。可是,性格豪爽而倔强的他,在这首七言律诗中,却一笔颠覆了“文士悲秋”的思维定式,以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姿态,亲近“秋风”,迎接“秋天”的又一次到来。积健为雄,所以为佳。

作家艾克拜尔情系“一带一路”
亲近秋风,积健为雄(诗词赏鉴·自强不息)
丽江的客商(散文)
花开的声音(散文)
《知青家长李庆霖》以小人物勾连大历史
用地道的法语讲述地道的中国故事
《北京四合院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