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精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23日
第 08
版)
|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唐代,高86厘米,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206号墓出土,木质,从躯体至牙齿是由三十六块大小不等木块雕刻后粘合而成。天王全身施彩,头部为火苗状,浓眉倒立,身穿铠甲上有龙头装饰,并用红、黄、蓝、绿、黑等色绘出流云、缠枝花卉、宝相花纹,色彩绚丽,富丽堂皇。天王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保卫墓主人“安宁”之物。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此一例。 |
|
“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织成履 东晋,长24厘米,宽8.5厘米,高4.5厘米,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39号墓出土。古称鞋为履,此鞋用麻线编织成底,鞋面以绛红、褪红、墨绿、海蓝、橘黄、烟色、白、黑八彩丝线编织,每个条带上有织出图案或汉字,在白色地上用红色丝线织出“富且昌”,用蓝色丝线织出“宜侯王”,用黄色丝线织出“天延命长”,这是当时富贵人家的吉祥用语。后帮为忍冬纹图案,保存完好如新。其工艺精湛,色彩绚丽,是目前保存最好的织成丝履。 |
|
八龙纹金带扣 汉代,长9.8厘米,宽6厘米,48.5克,1976年焉耆县博格达沁古城黑圪达遗址出土。带扣是古代男子束腰皮带的挂钩。此件带扣为纯金打造,采用造模、捶揲、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带扣前端有穿孔,装活动扣舌,用以扣住腰带。 当时,金带扣在权贵阶层中使用,此件工艺精湛,璀璨夺目,为金器中的精品。器物整体图案由1条大龙和7条小龙组成,群龙戏水,灵动飘逸。同时在颗颗绿松石、粒粒金珠的点缀下,跌宕有致的浮雕感尤为强烈。金珠的制法是将金丝切成小段,再熔融聚结成粒,然后夹于两块平板之间碾研,加工成溜圆的小珠,在带扣上,一个个小金珠排列均匀整齐,光洁清晰,为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国宝。 |
|
司禾府印 东汉,边长2厘米,通高1.6厘米,1959年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煤精制作,正方形,桥形钮,印文为阴刻篆书“司禾府印”。汉代在西域最重要的经济建设是屯田,但关于司禾府以及在尼雅河流域的精绝国是否实施过屯田,史书并无记载。此枚官印出土说明东汉在尼雅一带屯田,并设有专司屯田事务的机构,填补史书的空白。 |
|
矩形佉卢文木牍 魏晋时期,长15.9厘米,宽5.7厘米,1959年民丰尼雅遗址出土。木牍为胡杨木加工制成,上下两页相叠形成完整牍,尚未启封。牍中央凿出方形封泥坑和三道绳索沟槽,以褐色细毛绳捆扎粘附封泥。 佉卢文是记载犍陀罗语的书面语言,公元前5世纪起源于犍陀罗(今巴基斯坦国白沙瓦一带),公元3世纪左右曾一度东传,流行于塔里木盆地许多地区,成为官方语言。新疆出土的佉卢文书主要发现在当时鄯善国境内的尼雅、楼兰和米兰遗址中,内容包括国王谕令、公私书信、契约、籍账和佛教文学作品等。在中国纸被普遍使用之前,竖写材料是削成薄片的竹木简牍,简较窄,牍较宽,传递机密文书时使用封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