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16日 星期六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

百年来首次大修

尹晓宇 贾平凡 何雨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6日   第 08 版)

  亟待修缮的养心殿
  故宫提供

  故宫博物院启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已半月有余,笔者了解到,目前的工作主要是清点文物。这座承载着清朝10位皇帝起居,勾连着“三希堂”“垂帘听政”等历史的皇家宫殿,百年来首次大修,计划于2020年再度开放。

  保存现状较差,大修迫在眉睫

  养心殿坐落在紫禁城后部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分为前后殿,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小憩的地方,后殿是皇帝与皇后的寝室。养心殿正中的那间,悬有雍正亲笔题写的“中正仁和”匾额,俗称“明间”,是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暖阁原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开笔式的地方,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大权,这里就成为“垂帘听政”的场所;西暖阁,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里面隔出了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三希堂。

  冬日里,阳光透过大殿的窗户投在地上,一把纸扇静静地放在窗边,墙壁上是一幅“九九消寒图”。殿外,廊子上的彩绘早已看不出模样,有些房檐已经耷拉下来。由于长期未进行系统的修缮保护,养心殿区域保存现状较差。养心殿与抱厦之间的天沟防水层表面普遍存在开裂情况;墙体空鼓、风化情况明显,部分建筑墙体有纵向裂缝;油皮普遍粉化失光、个别油饰甚至出现剥落;室内顶棚裱糊大面积撕裂下垂、脱落,暴露白樘篦子木棂条等。

  每日大量的观众也对养心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修前,养心殿是观众参观的集中区域,每天约有1/3的观众会进入参观。最大瞬时承载量为541人,但在旺季殿中滞留人数经常超过800人,使参观安全难以保证,参观体验适宜度严重降低,大修迫在眉睫。

  “包括雍正在内的10位皇帝曾将这里当作寝宫,然而这儿已经百余年没有大修过了,上一次保养还要追溯到35年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无限感慨。

  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这次大修不仅仅是一次修缮,更是一次科研工程。单霁翔表示,故宫要借助此项目,开辟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建立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制定材料性能标准,为挽救濒临消亡的古建筑营造工艺、装修工艺以及文物修复工艺作出贡献。同时,计划恢复古建筑“八大作”,即瓦、木、土、石、搭材、油漆、彩画、裱糊的匠师培养机制,将文献研究、保护修复、检测分析、价值评估的专业梯队建设起来,为将来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储备新生力量。

  养心殿的修缮离不开史料文献和工匠的技艺。在清代档案文献中,留下大量与养心殿相关的营建史料,已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上万件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有百余张养心殿相关画样、工程清单、随工日记等,忠实记录了道光至同治朝,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至第七代雷廷昌主持养心殿内檐装修设计的全过程,是目前已知保存资料完整的清代皇家建筑设计个案之一。

  为了让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更好地传承,近年故宫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较为详细的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旨在恢复传统的以“师承制”方式培养营造技艺人才,使技艺精湛的工匠们能够将所掌握的绝技传承下去。近4年,经过师徒的共同艰苦努力,这批年轻人已经分别掌握了官式古建筑营造中多项操作技艺。

  采取多种手段,方便广大观众

  故宫古建部主任方遒介绍,此次大修还将对养心殿的历史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让展览更鲜活。养心殿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每个建筑、每个文物都发生过什么事情,根据这些价值研究和判断,然后再去做功能定位,确定展示什么,让大家能更多地感受到建筑和文物的历史价值。

  养心殿内现存各类室内外陈设1890件,涉及铜器、玉器、瓷器、木器、书画、古籍等。大修期间,故宫博物院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专题展,展出殿内的部分可移动文物。大修结束后,每件文物都会回到现在的位置上。

  即便大修完成后也因为面积狭小不具备开放条件的三希堂,将通过数字化的体验方式与观众互动。面积仅8平方米的三希堂被槅扇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因乾隆皇帝收藏、欣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而闻名,同时也以其局促空间映射“内圣外王”心态而意味深长。由于面积狭小难以开放,观众只能隔着玻璃张望。新近运行的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馆首次利用高清投影系统,构建起三面包裹的沉浸式立体虚拟环境,高度仿真模拟三希堂,可以使得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百年来首次大修
丹柿小院见精神
“中国符号”走向大众
责编:苗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