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

泉州草庵与“海丝”的不解之缘

本报记者 任成琦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15日   第 03 版)

  草庵外景,掩映在绿树草丛之间

  草庵附近有宗教意蕴的“心”字石刻

  “海上丝绸之路”专家团成员签名石碑

  行走在泉州,一不留神你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

  且不说“佛国名传久”的开元寺,“威镇海邦”的崇武古城,满目宋元孑遗的涂门街,单是晋江华表山南麓中的草庵,就够说一阵子的。

  

  “绝不是我杜撰的”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这里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独一无二,为摩尼教这一古老宗教提供了复原的独特依据。

  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糅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代中前期传入中国。到明初,朱元璋嫌其教名上逼国号,遂驱逐信徒、毁坏寺院,摩尼教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成为仅存的珍贵史迹。

  记者到时正是初冬,闽中晴空下,气候宜人,北风阵阵,却比北方的凛冽要温柔许多。眼前是红砖和石头相间的“金包银”古厝,漫步在绿地和古榕树间,触摸那一处处浮雕、石刻,感受历经岁月洗礼的曲折沧桑,回想刺桐城(古泉州)过去的古老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末,草庵附近出土了一块标有“明教会”的黑釉碗和60多块刻有“明”“教”“会”等字样的残瓷片,一夜轰动世人。许多人对明教并不陌生,是从金庸作品中得到的科普。《倚天屠龙记》中曾多次提到明教,但很多人以为是小说家云而已,真实历史中是不存在的。

  听闻泉州有摩尼光佛,2004年金庸特地来访,站在光佛石像面前凝视许久,连连说道,明教存在有史迹的印证,“绝不是我杜撰的”。虽然草庵摩尼教本无偶像崇拜,但是在9世纪传入泉州后,与民间信仰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造像艺术。如今,造像成了昔日余韵的确证。

  中世纪的“不夜城”

  正是源于摩尼光佛石刻造像,草庵才真正有名起来。

  庵东边立有一块签名石碑,上面记述了草庵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参观了草庵。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多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新闻记者看到庙里的摩尼光佛大为兴奋,当即鉴定这里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摩尼教遗址,为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成为泉州申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有力实证。

  忆古昔,海船的出行和航程要凭借季风、洋流。秋冬之际,泉州当地多吹北风,满载着中国陶瓷、丝绸和茶叶的船只,从刺桐港驶出,沿着马六甲一直到地中海和西欧。第二年的春夏之际,借助印度洋和南中国海的风,欧非和东南亚的商船又载着香料和药物进港。来来回回,东西方的交流如涓涓细流,长久不歇。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胡椒进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

  昔日中西交流的繁华胜景依旧历历在目——

  “人群中,不但有土生土长、操着本地口音的泉州人,还有身材高大、头发金黄、高鼻深目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有法兰克人、亚美尼亚人、英国人、犹太人……在这座城里,他们有自己的客栈和仓库,与本地居民和平相处。”这是南宋年间一个叫雅各的意大利商人在他的游记《光明之城》里记录的景象。

  咸淳七年(1271年)8月,意大利东部沿海城市的犹太人雅各,来到当时世界最繁茂的港口城市刺桐城。他赞叹怀念自己在泉州度过的日子,用古意大利文写下了《光明之城》手稿。雅各写道:“因为街上有如此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光明之城》对南宋末年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和泉州的文化、宗教、民俗作了真实的记录。

  多元化才“生意满”

  “光明之城”的称谓,跟明教的圣火崇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是中世纪的不夜城,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宗教博物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迥异的建筑、器物与文明,使得泉州成为吸纳海外文化和向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门户,这当中,宗教文化尤为显著。

  不仅是草庵摩尼教遗址, 在这里,全世界的宗教你都能觅得踪迹。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因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伴随的,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融合。

  从雅各、马可·波罗、拘那罗陀、亦黑迷失,到郑和、李贽……千百年来,当年的刺桐城就像一个世界大舞台,来来往往的人们在这里演绎着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美丽邂逅。

  外国人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技术,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明代思想家李贽一生旗帜鲜明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就跟泉州开放、多元、包容的氛围息息相关。另据李贽《续焚书》自述,他曾数次与意大利天主教徒利玛窦会面,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佳话。

  如今还有人信仰从波斯传来的摩尼教吗?答案是,在泉州已经凤毛麟角了。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就曾先后在草庵住过两段较长的时间,还在庵里留下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对子。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摩尼草庵已经“入乡随俗”,吸收了本土佛教、道教的内容,融汇了当地的民间信仰。每逢节日,不少信众都来此烧香、祈福。草庵俨然成了泉州多元包容文化的典型代表,完美印证了“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的喻意。

台湾教师“入闽”是双赢(海西时评)
泉州草庵与“海丝”的不解之缘
弘扬朱子文化亟须打破地域思维
警钟长鸣
福建加大旅游精准扶贫
责编:任成琦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