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9日 星期六

“绿林书屋”永驻“呐喊”人生

——探访鲁迅博物馆

李贞 贾平凡 何雨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9日   第 08 版)

  鲁迅故居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也是鲁迅博物馆成立60周年。新年伊始,我们走进鲁迅博物馆,瞻仰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傲骨,体会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子之心。

  曲径通幽:每天参观的人不少

  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的鲁迅博物馆,自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以来,每天都会接待中外参观者。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仰慕鲁迅先生之名,特意前来探访。正在博物馆门前执勤的保安小陈,自豪地告诉我们:“别看这儿的位置不算显眼,但每天来参观的人可真不少。到节假日就更多了,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参观的特别多。”

  鲁迅博物馆是我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博物馆的主要参观区分为“陈列厅”“鲁迅故居”和“鲁博书屋”。

  陈列厅里主要展出了大量内容详实的文献资料。包括鲁迅的大量手稿、生平史料、藏书、藏画、藏碑拓片、藏古代文物、藏友人信札,以及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新旧期刊等等。

  鲁迅故居则保留了鲁迅先生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间,在北京阜成门城墙边居住的四合院原貌。院子布局、房间陈列都一如从前,仿佛推开书房门就能见到先生,与其对话一般。

  鲁博书屋主要出售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字画等,是鲁迅文学爱好者的福地。

  生平陈列:详细回顾鲁迅一生

  走进鲁迅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白色的鲁迅先生半身塑像,手握钢笔,表情坚毅;塑像前面有一叠石雕的鲁迅先生手稿,朱笔批注,字迹清晰,条理分明。

  穿过庭院,首先来到陈列厅。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组吊灯,上面镌刻着一组镂空的字,是与先生生平文学活动相关的关键词:“奔流”“野草”“萌芽”“呐喊”“北斗”等等,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引领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生。陈列厅按照时间、地点的顺序,通过详实的文献材料回顾了鲁迅先生的一生,每个人生阶段都配以大量的图文以及实物资料。鲁迅先生的毕业证书也被完好地保存在这里,如矿物铁路学堂的毕业执照,日本弘文学院的毕业证书等。令很多游客感兴趣的,还有鲁迅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排名表。展出这些先生学习时的点滴细节,让观者都感到与先生又亲近了些。

  据讲解员介绍,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图书等有9.7万余件,这些珍贵的藏品,经过几代保管人员的辛勤努力,不仅保存完好,并且还建立了数据库进行信息化管理。

  鲁迅故居:“馆中馆”睹物思人

  鲁迅先生曾在1923年12月购买过一处房产,隔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了一座四合院,这便是今天的鲁迅故居,被称为鲁迅博物馆的“馆中馆”。这也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

  走进鲁迅故居,仿佛时光倒流,将人们带到了鲁迅先生以笔做投枪的岁月。这座精巧的小四合院中,有两株鲁迅当年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树虽已年过九旬,却依然健朗挺秀。南北房各有3间,东西房各有1间,近百年的时光过去了,这座故居中的一切都保存完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北屋中,有一间房后,凸出了一块面积约8平方米的空间,被称为“老虎尾巴”,这儿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有一张普通的三屉桌,放着高脚煤油灯、“金不换”毛笔、砚台、文具……摆放如昔,令观者睹物思人。东面的墙上,正对书桌,挂着藤野先生的照片,照片背面有藤野先生亲题的“惜别”二字。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鲁迅曾幽默地将“老虎尾巴”称为“绿林书屋”,来调侃自己犀利的文风。

  从屋中陈设来看,鲁迅当时的生活是很简朴的,与其同时代的作家许钦文曾回忆道:“房中总只有床铺,网篮,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万一甚么时候要出走,他只要把铺盖一卷,网篮或衣箱任取一样,就是登程的旅客了。他永远在奋斗的途中,从来不梦想什么是安逸的生活。”

  “收获颇丰。”张先生在参观后对记者说道,“参观这样的博物馆十分有意义,不仅让人感受到文学巨匠的力量,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唤醒人文情怀的神圣殿堂
“绿林书屋”永驻“呐喊”人生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精品
责编:杨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