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1月02日 星期六

云南省博物馆

“呼”“吸”山川和人文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1月02日   第 08 版)

  博物馆外观

  小朋友看得聚精会神

  2015年11月10日,《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特展》的首展,让新颖的云南博物馆为世人所瞩目。

  茶马古道是形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的交通、贸易与文化交流大动脉,连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亚洲中部高原地带的完整交通网络。该展由云南省博物馆主办,内蒙古博物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博物院、西藏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联展,以西南古代交通史和茶马古道的发展演变为背景,以滇、川、藏大三角为茶马古道核心区域,采用移步换景的展示方式,逐步将观众带入茶马古道,并进一步展示出这些路线所跨越的不同文化区域。此展展出文物5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超过100件。

  设计独具匠心,这个博物馆会“呼吸”

  2015年5月18日,在第39个国际博物馆日,云南省博物馆新馆以崭新的姿态正式对观众开放,整个博物馆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共收藏文物19.8万件之多。历时6年,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博物馆呈现在观众面前,被人们称作“筑梦空间”。

  远远望去,它是一个不规则的暗红色方形建筑,如同一个宝箱,将历史文化的艺术品承载起来。

  云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戴宗品介绍,博物馆主体建筑呈“回”字形,其设计取意于云南彝族“一颗印”式传统民居建筑;贯穿多层的狭长缝造型的灵感,则来源于云南石林风化后的体态;外观颜色为深铜色,则意在体现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

  云南作为“植物王国”的特色,在博物馆的设计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博物馆原地形属回填土形成的平坦地貌,为实现高低起伏的地貌形态,将坡地元素引入其中,将主体建筑被托起的形象与周边地形有机结合,打造出灵动多变的绿化景观环境。室外景观大都采用本地植物,各种植物多达100余种,并辅以水文景观,尽显花开四季的“春城”特色。

  美观与实用的结合,是博物馆的又一大亮点。博物馆建筑外墙的深铜色金属板上全部被打上小孔,单体图案多达11种,1万平方米外墙墙面形成了8600多种图案组版,十分壮观。同时,这些小孔构成的不同图案的组版,又为馆内带来了充分的自然风与自然光。不同构图,不同时间下,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为馆内的观众带来了新颖独特的光感体验。

  戴宗品说:“我们在设计上的一个很大考量就是节能与采光。比如,我们在中庭有四个不封顶的天井,里面种满了茶花、槟榔、竹子,空间的互通让观众能够享受到绿色空间,引入的自然光又补充了大堂的采光。”

  科学巧妙的设计,使得博物馆实现了对自然光与自然风的充分利用。“我们都说它是一个‘会呼吸的博物馆’。”戴宗品笑着说。

  6个基本陈列,将云南的历史娓娓道来

  以文物为引领,云南省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在红土高原创造的厚重历史和辉煌文明,成为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了解云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重要殿堂。

  博物馆二楼和三楼设有6个基本陈列,分别是《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风云百年——近现代时期的云南》。

  这6个基本陈列展现了云南不同历史阶段的风貌,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呈现出一段完整的历史流变。从5.3亿年前寒武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大爆发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沿着历史的时间轴,基本陈列通过17个节点将云南的历史娓娓道来。

  戴宗品说:“我们改变了博物馆以专题展览为主的形式,打造了一个通史陈列,将云南的山川风貌、自然物产、民族风情和人文历史高度概括其中。”

  据介绍,云南澄江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构成世界三大页岩型生物群,为寒武纪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大爆发提供证据。在云南省博物馆,就可以看到澄江动物群这一享誉世界的远古生物与地质的考古发现。

  云南“元谋人”在东方人类起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从自然历史的演化到人类起源,博物馆以沙盘、文物、模型、影视资料等手段,呈现了云南远古文化的超前发展,展示了云南独特的地质发展史和地理、地貌特征及其在生物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的独特价值。

  虽然是通史陈列,但6个基本陈列又各具特色。以《文明之光》为例,这个陈列通过大量的考据与设计,以云南全省为视角,以“滇国”为重点,汇集云南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再现司马迁笔下神秘的“滇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小的边疆部落,一步步发展成具有前国家性质的“酋邦”社会,并最终并入西汉帝国“大一统”版图的具体历程。

  “云南省博物馆是对自然历史演化和云南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交代。我们把展览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结合起来,在重点位置突出历史节点的艺术呈现。”戴宗品说。

  历史文物作证,展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历来就是文化交汇的中心区域。文化的不停交流与碰撞,让多元文化能够在云南这片红土高原上得到充分融合,为今天云南多民族融合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在云南省博物馆新石器陈列当中可以看出,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这可以说明滇西地区同时生存着两类人种,一群人在澜沧江附近游牧,另一群人却过着定居农耕的生活。两种文化同时在一个区域存在,这并不多见。

  滇国时期,对外交流条件就得天独厚,往西有通达印度的身毒道;西北横断山脉峡谷连通着甘青高原;东北可通巴、楚;东南沿红河而下可达交趾、南洋,富饶的滇池区域的湖畔平地,不仅是土著民族文化生长发育的重要摇篮,同时也是云南和东西南北各方交流的文化熔炉。

  滇青铜文化汲取了众多不同民族文化因素,是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青铜器陈列中可以发现,滇青铜器上留下了很多滇人乐舞的场景,其中许多人物形象打扮不同——有的穿紧身窄袖衣裤,有的戴高尖帽,有的颌下还留着山羊胡须,种种特征表明,他们应该是来自异域的旅人。

  “云南地理位置特殊,自然、地貌、气候、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贯穿于云南历史发展始终,这也体现在我们博物馆的展览上。”戴宗品说,“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给云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西南地区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宣传介绍区域历史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呼”“吸”山川和人文
让博物馆“活”起来(展馆新气象)
馆藏精品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