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成年的儿子。我和我的意大利丈夫以及丈夫的兄长家一起,住在公婆留下的一栋3层楼房里。我们夫妻又出钱买下了公婆生前居住的一楼产权,给两个儿子居住。老大虽然已有体育俱乐部的工作经验,现在却一心想自己创业;老二刚毕业,正在等待到中国读研,目前跟着我一起做媒体。
这大概也算某种程度上的“啃老”,因为我们在经济上还是资助着他们,尤其孩子创业需要资金,我们愿意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助他们。
再说说我身边人的故事吧。
我的一个意大利朋友,今年82岁。两个儿子中,小的也50多岁了。至少从我认识他们的那天起,这个老父亲就一直在接济小儿子。老人退休时有一笔比较丰厚的离职金,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作为买房的首付。大儿子情况还不错,可小儿子就不一样了,由于学艺术的妻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婚后一直没有工作,又有了下一代,光靠他一人的收入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所以,老父亲每个月都要固定拿出500欧元资助小儿子一家,这相当于老人每月五分之一的退休金。
在我的朋友中,还有一位是40多岁的物理学博士,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好就业,一直没有找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全靠妻子一人工作。两人又买不起房,只好一直住在父母的房子里,并且把车库改造成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室。这相当于是“啃”了父母的房子。像他这样的情况,由于不是自己不想工作,而是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母倒也没有对他下逐客令。
在我们夫妻看来,完全坐视儿子的困难不管,是不现实的,只要儿子有努力的想法,又不是不切实地的空想,又有实际行动,那我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非常愿意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想法挺一致。
意大利人的观念和中国人比较接近,都是家庭观念比较重,看重亲情。何况现在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我们中老年人多少还是有些积蓄的,意大利全民享受公费医疗,我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所以,只要子女不是那种专门赖在家里“啃”父母的情况,一般还是会帮孩子一把的。
再比如说我那位82岁的意大利朋友,老父亲当然不愿意每月都给儿子钱花,不过没办法。儿子也不是不工作,就是收入低,少了这笔钱,生活水平就会受影响。老人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生活水平与自己相距太远,只能给钱。有时,老人也会和我聊起家里的烦心事,老人说,无论如何,他不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愁眉苦脸地度日。
如何缓解“啃老”现象?我认为,教育很重要,一方面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善良的品德,对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心;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强教育的实用性,要教会孩子更多可以傍身的技能;孩子要慎重选择合适的专业,以免将来面临就业难题。如果一个家庭出现了那种极端的“啃老”现象,那么这家的父母可能也要做点反思,为什么孩子明明有能力也不愿工作,是不是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就有所不足,导致成年后的孩子迟迟不能“断奶?”
本报记者 叶晓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