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京西将现十里稻米香

陈芳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08日   第 05 版)

  金秋收获季节,游客在海淀公园体验京西稻收割的乐趣。
  凌福平摄

  图为市民在水稻收割季节学习筛新米。
  高健钧摄(新华社发)

  冬日京城旭日照,稻花田里传喜报。近日,农业部宣布:北京京西稻、平谷四座楼麻核桃正式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海淀、房山、平谷三区农业遗产保护区建设已经启动,政府和人民群众正齐力传承京西稻和麻核桃文化。

  “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平餐勿需菜,可口又清香”。颗粒圆润、晶莹透亮的京西稻早已编入老北京歌谣中传唱至今,北京城的饭食中缺不了京西稻的记忆。

  300多年前,乾隆帝下江南时,将紫金箍水稻种子携带至京西试种,所产谷米品质优良,故称“京西稻”。此米蒸成米饭香甜细嫩,仅供宫廷食用,因而又誉之为“贡米”。如此金贵的稻米在封建时代,普通老百姓很难吃到,即使在京西稻的产地,主妇们也只将一点京西稻与小米混合蒸煮,称为“二米子饭”。

  京西稻的产地主要在北京西面的海淀和房山。过去,京西稻田傍依着北京的西山,以玉泉山、万寿山为背景,穿插于清代御园之间,与皇家园林相得益彰。种植地区水网密布,水面与稻田交织在一起,荷花飘香,小桥流水,曾让乾隆皇帝慨然赋诗“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独特的皇家历史文化底蕴、层次分明的农业湿地景观,与悠久的稻田民俗文化,维系着北京人的记忆和乡愁。

  京西稻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纯净的水源、特殊的光照和局部的温差。2000年前后,由于水资源匮乏、城市扩建,京西稻种植面积每年锐减1万亩至2万亩,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万亩,锐减到目前的2000亩,成为了濒危品种。

  在充分考量了京西稻的历史性、系统性、持续性、濒危性后,京西稻被评为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划定专门农业遗产保护地,种植面积只能增不能减。“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就更重了。”北京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等一样,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入选后就一劳永逸,“农业部会定期检查,如果出现种植规模缩减、生产品质下滑,或者种植环境被严重破坏等现象,这块牌子照样会被摘走。”

  培育和传承京西稻的任务也落到了实处。海淀区今年开展“园外园”(颐和园至玉泉山静明园区域)水环境治理,为京西稻种植提供优质水源。同时,育种专家也将对京西稻品种进行提升,并把水稻种植的经验向当地农民推广,集民众之力共同将稻米种植扩大化。

  据统计,截止今年上半年,在北京玉泉山东侧的御河南北两岸,已恢复种植京西稻150亩,明年将继续恢复100多亩。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京西稻的魅力,水稻生产区在丰收时节开展了包括割水稻、打新米、运粮食等活动在内的京郊旅游项目以及科普休闲项目,让久居城市的市民体会到稻花香里的秋收快乐。

北京描绘五年新蓝图(聚焦京城)
京西将现十里稻米香
“沸雪训练营”落户中国
北平的地台戏(历史名人话京城)
京津冀开通3条公交线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