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防艾高危人群“三早”尤为重要?(健康关注)

戴 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2月04日   第 14 版)

  从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15年艾滋病防治大会”披露信息显示,我国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发病人数较上年增加14.8%,其中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较高,青年学生、老年人群感染人数上升速度较快。专家表示,高危人群的自主检测及就医是目前控制艾滋病传播的有效举措。那么,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普通人群又该怎样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呢?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为读者解惑。

  艾滋病危害严重

  但传播途径有限

  艾滋病(AIDS)是由于人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后,重要免疫细胞CD4+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机体丧失基本免疫功能,进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一类严重传染性疾病。HIV感染人体后选择性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帮助下进入CD4+T淋巴细胞,并在其中大量复制,而后释放到细胞外又感染新的CD4+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机体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严重破坏,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频发,比如肺结核、肺孢子菌肺炎、细菌性肺炎、巨细胞病毒视网膜脉络膜炎、弓形虫脑病、真菌感染、淋巴瘤以及卡波西肉瘤等。其中,肺结核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姜天俊说: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人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感染HIV:性传播(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传播)、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和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目前在我国,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性传播为主要途径

  高危人群须警惕

  提到艾滋病传播,大多数人都知道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三种途径。对此,姜天俊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发现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后来国家严控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血液传播艾滋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性传播的比例开始逐渐上升。

  姜天俊指出,根据权威部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达到57.5万例,死亡17.7万例。尤其需要警惕的有两点:一是性途径传播突出,据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调查显示,性途径传播艾滋病已经占到3/4以上,部分地区达到90%左右。二是青年人感染突出。近年来,我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2015年1-10月份共报告2662例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均净增长率达35%。特别值得关注的是,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潜伏期长防控难

  早发现才能早治愈

  据姜天俊介绍,艾滋病是一个潜伏期很长的疾病,潜伏期大概为2-10年,艾滋病患者前期没有任何症状,也就是说被传染的艾滋病患者可以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在这2-10年中艾滋病患者是带有传染性的。

  姜天俊表示:“目前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是必须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够体现明显效果,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艾滋病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的“三早”策略尤为重要。”对于艾滋病的预防,姜主任提醒:坚持洁身自爱,切断传播途径是当前最有效的途径。艾滋病的传播方式非常有限,正常人可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HIV感染:第一,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第二,不吸毒,不共用针具;第三,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进行HIV筛查;第四,控制母婴传播;第五,对HIV/AIDS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与HIV/AIDS患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HIV/AIDS患者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的检测。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一定要及时到定点机构做血液检测,以预防艾滋病的发生,这也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一致推荐的艾滋病防控方法。

  

  链接▶▶▶

  艾滋病的最新诊疗进展

  艾滋病毒的抗体检测、病毒检测及T细胞亚群检测是艾滋病诊断和治疗必需的三项最重要检查。目前,在我国一线城市,艾滋病的确诊实验已经达到了“快速、准确”的目标要求,但二三线城市还无法实现。目前艾滋病病毒和T细胞亚群的检测费用仍然较高,需要不断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治疗方面,2004年以来,我国为所有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四类12个品种的抗艾滋病病毒用药正在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病死率明显下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人人谈艾色变的“超级疾病”,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近年来,随着医药研发的不断发展,新型抗艾滋病药物不断上市,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比如,新近上市的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和新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具有强力的抗 HIV-1活性,同时不良反应也较少。另外,许多合剂也逐渐上市,美国FD最近批准吉利德公司上市了一种新药,由4种抗HIV病毒的药物组成,以减少服药药片数、提高治疗依从性。这些药物的出现可帮助优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减少耐药的发生,由此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何时开始抗病毒治疗才能使艾滋病患者获益最大。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人们发现早期抗病毒治疗对患者更为有利。2015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版的艾滋病抗病毒指南指出,所有艾滋病患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不论其 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还是低。然而,有一部分艾滋病患者经过治疗,体内HIV病毒载量检测不到,但仍不能恢复机体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免疫功能,即免疫重建失败。这部分患者是当前艾滋病患者治疗的难点。

  总之,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进展,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下降。然而,目前尚无治愈艾滋病的药物,艾滋病仍是世界公共卫生难题。近些年来,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初见成效。但在重点地区、 重点人群中,各项防治措施仍需继续加强,从而最大限度地早发现及治疗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减少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降低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

防艾高危人群“三早”尤为重要?(健康关注)
烟草危害致肺癌死亡率攀升(医说新语)
为人不外修齐事 所乐自在山水间(健康箴言)
健康资讯
营养、阳光、运动都不能少(健康互联网)
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什么讲究?(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