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电脑里中文字体库时,你会发现“方正姚体”字,它打动了多少编辑们的心啊!它的发明人就是刻字工人姚志良。
抗战胜利后,姚志良到上海《申报》馆排字房学刻字时才15岁。那时我国报刊印刷业还处在铅与火的年代,印刷在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通过手工将一个个铅字排列成篇;而一个个铅字,又都是先由人工雕刻,然后制模、浇注而成。师父递给姚志良一副刻字刀,对他说:“从今天起你就在这里练习‘掘’字吧,先把手劲练好,才能学刻字。”
姚志良是个聪明肯干,又善于动脑筋的人。在铅字上“掘”了不久,他就想:光成天在铅字上“掘”坑有啥意思!于是,他把字架上的老宋体铅字拿来练横、竖、撇、捺、点等基本笔画,很快老宋体的刻字技巧就被他掌握了。有了刻老宋体字的基础,他又先后掌握了黑体、楷体、仿宋体等几种字体刻字的技术,为成为一个全能的刻字工人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他翻弄着《新华字典》时,突然在繁体“龙”字这页产生突发奇想:我能不能在一只六号铅字上(一根火柴棒横截面大小),将4个繁体“龙”字刻上呢?那时候年纪轻,眼力也确实好,仅用半天工夫就刻成了。打印出来字迹相当清晰。但是,他觉得繁体“龙”字横划多,复杂笔画少,刻出来不稀奇。于是他又在横、竖、点、撇、勾等基本笔画俱全的繁体“龟”字上打主意。但这毕竟是在2至3毫米见方的铅字上刻字啊。经过一番失败、挫折,4个繁体“龟”字终于被他刻成功啦。
解放后,随着新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新字体来装饰美化版面,但印刷字库里当时仅有宋体、黑体、楷体和仿宋体4种字体,且全是方体字,品种单一,远远满足不了出版业发展的需要。
有一天,他随意拿来几只老宋体字来玩味、揣摩。突然发现:宋体字竖画的右肩都是圆的,横画的起笔处则都是斜的、方的,且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我能不能打破常规将其改变一下?他开始试着将老宋体横画末端的三角去掉,竖划右肩的圆肩改成方肩,将以往方形字体改成长方形字体。再设法将楷体字的柔和,仿宋体的秀丽,黑体字的浓重糅合于一体,为创造崭新的字体不断试验着……
转眼半年多过去了。在工厂部胡子衡厂长的鼓励下,他的字被刻成标题贴在《布告栏》里征求编辑、记者们的意见,结果获得了一致好评。1958年10月1日,上海《解放日报》第六版、七版、十版、十一版等多处版面上,“姚体”字以它那鲜艳的套红版面与广大读者见面了。那一年他才27岁!
在“姚体”字的启迪下,印刷字体先后又出现了长黑体、长宋体、扁黑体、扁宋体和隶体等许多新颖的变形字体,我国印刷字体的改革与创新,呈现出了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