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洪湖从“竿打竿”到“浪打浪”

本报记者 汪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4日   第 04 版)

  洪湖荷花碧连天。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这首脍炙人口的歌一直是湖北省荆州市洪湖的代言。然而上世纪90年代,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洪湖却盛名难副,“浪打浪”被“竿打竿”替代。日前,本报记者跟随中外媒体采访团走进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采访洪湖湿地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曲折历程。

  洪湖之殇:十年浩劫

  随着船驶进洪湖深处,水面逐渐开阔,透过湖水,湖下繁茂的水草和游弋冒泡的鱼儿清晰可见。“现在不是时候,如果是夏天就能看到大片荷花了。”洪湖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朱俊华说。据他介绍,洪湖有华中地区最大的野生荷花带6万亩,荷花品种30多个。“不过在2005年前,别说荷花,连植物都基本看不到。”

  在洪湖市瞿家湾镇村民陈千明的幼时记忆中,洪湖是美丽的。“我很小的时候,洪湖的荷花和芦苇荡都是大片大片的,水很清,什么鱼虾都有。”90年代起,洪湖围网养殖之势愈演愈烈。从1995年到2005年,围网面积从10万亩一跃到37.7万亩,占湖泊面积的71%。“那时候湖面竹竿林立,竿与竿、网与网之间只留了很窄的航道。”朱俊华说。

  人工养殖消耗水草,破坏了植物生物链,同时人类的投肥举动和水上活动又造成了水体污染,水生植物覆盖率降低,洪湖水质一度下降到国家地表水标准4类以下,局部地区达到劣5类。

  人为养殖捕捞和水域生态破坏使湖里鱼虾变少。“捕不到鱼虾,就捕鸟了。”洪湖曾经的“捕鸟王”老张说,“用钩和饵料只能搞到黑水鸡,不过瘾,就用枪打,用网套,还有人投毒。”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非法猎杀,使洪湖水鸟数量锐减。2004年,洪湖仅观测到冬候鸟2000多只,全年候鸟和留鸟不足1万只。

  洪湖之救:十年重生

  2005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对洪湖实施抢救性保护,重新组建了管理机构,投入7000万元开展大规模拆网行动,实行封闭分级管理。“把大湖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绝对禁止人员出入,缓冲区稍微放宽,实验区经批准可适当进行天然捕捞。”朱俊华介绍。如今,洪湖已累计恢复湿地33万亩,水质也恢复到3类以上,核心区达到2类。

  污染减少、湿地恢复带来了植被重生。今天,洪湖共有各类植物47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水生植物总面积44万亩,植被覆盖率85%左右,有“水下森林”之称。

  植物一多,鸟也回来了。当年因打鸟被抓的老张,经过政府教育,变成了坚守洪湖10多年的“护鸟人”。老张现在每天开着小船,在他的5000亩巡护区内巡航观鸟,记录情况,制止打鸟行为和救助受伤的鸟,年三十也不休息。“我休息,打鸟的不休息。”

  洪湖之治:渔民上岸

  站在船头远望,几条大石船并排停在水面。“那不是船,是渔民的家,不流动的,打渔是另外的船。”开船师傅介绍。进到“石船”发现,除了建在水上,里面的陈设、样式与一般人家并无二致。

  王云连一家是世代生活在船上的渔民,“每天早上9点多划船去喂螃蟹,10点多回来就没事了。”20多年来,王云连都是这样过的。“原来是100多亩水面,现在只有20亩了。”

  2005年围网拆除,为保障渔民生计,政府给每户渔民划拨了20亩水面进行人工养殖,同时允许在某些区域进行季节性捕捞。“维持生计没问题,但不可能有大发展,现在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在水上老人就医、小孩上学都不方便,想上岸的心情比较迫切。”朱俊华说。

  对此,当地政府制定了渔民上岸安置计划。通过补贴购房、建安置房等保障“安居”;通过提供就业培训、成立渔业合作社及发展生态旅游等实现转产,保障“乐业”,以确保渔民移得出、稳得住、生活有保障。

  谈到未来,朱俊华表示,“政府计划在明年6月30日前,把渔民全部移上岸,年底前拆除全部围网,洪湖从此进入‘人放天养、捕捞生产’的生态渔业时代。”

南宋文物特展杭州举办
我国可见光通信研究获重大突破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举行
中国灯笼点亮朗丽特行宫
韩国正研究对中国游客免签政策
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
洪湖从“竿打竿”到“浪打浪”
国际公益慈善论坛举行
纪念民建成立70周年艺术作品展举行
“雷霆玫瑰”崇尚“空战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