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白宫采访亲历记(华媒故事·美国(14))

美国《侨报》记者 管黎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3日   第 13 版)

  习近平出席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习近平和青少年方队的小朋友握手。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对于中美两国媒体来说,中国领导人访美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新闻盛宴”。作为海外华媒记者,采访这种几年一遇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一种难忘的经历。

  9月底,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其中,25日在华盛顿的行程可谓是“重头戏”。然而,白宫几乎是在最后一刻(中国高访团抵达的前一天下午6时以后)才向获准的媒体发出电邮通知。希望能参加采访的媒体人数众多,但因场地所限,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作为从纽约赶去的“外地人”,我也幸运地拿到了许可。

  白宫的通知要求,媒体须在当日早上7时半以前到白宫西北角入口处集合,等待安检。25日一早天还未亮,我就起床出发,心里想提前一个小时应该可以了。6时半左右,我还在一条街之外就模模糊糊地看到,入口处已经集结了一大群人。看来“没有最早,只有更早”,大家都想提早抢占有利位置。

  在排队等候期间,不时有特勤局荷枪实弹的男女工作人员进进出出。到了7时,队伍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瘦高个子的“老外”,也在排队等候入内。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奥巴马的中文翻译吉姆·布朗。美国一家网站曾有趣地评论道:中方喜欢用新人做翻译,但美国领导人的翻译好像几十年都没变过。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布朗就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工作,并为前总统里根和邓小平的会谈做过翻译。如今,他已是美国国务院语言翻译处独一无二的顶级中文翻译。此时此刻,看到布朗站在人群中,一丝不苟地穿着西装,也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7时半一过,特勤局的人开始检查每个人的设备。作为最高级别的安检程序,所有设备都必须放到旁边指定的隔离区,警犬嗅过一遍之后,一两名工作人员再逐一将所有相机、摄影机打开查看。几十台机器,需要耗费的时间可想而知。

  上午9时,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正式开始。奥巴马夫妇和中美两国的部长级高官提前到位,迎接随后乘车抵达的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平时各种会谈互动,两国的部长级官员显然已经相互熟悉,他们在现场如老友相见,感觉亲切、随意。

  检阅完仪仗队后,两国领导人走过去和观礼嘉宾们握手。走到青少年方队时,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小朋友热切的期待溢于言表。习主席似乎也对这些小朋友格外关照,尽可能多地和他们握手,以至于奥巴马早就走到了另一个嘉宾区,习主席还在后面和小朋友们握手。在我印象中,这些小孩子是当天最难忘的一道风景。

  欢迎仪式结束后,两国领导人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联合记者会。奥巴马回答了彭博新闻社和《纽约时报》两家媒体的提问,而习主席则回答了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记者的问题。

  当天的最后一项日程是晚上7时开始的国宴,媒体记者获准在白宫后门拍摄奥巴马夫妇迎接习近平夫妇的场面。就在大家准备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穿上了正式的晚礼服,站在门口等待习主席夫妇的到来。在几十台摄像机前,两人还不能乱动,实在是“压力山大”。此时,第一夫人米歇尔帮奥巴马整理了一下领结,立刻引来一片起哄声和相机快门声。“你俩看上去棒极了!”更有记者打趣地大喊了一句。奥巴马被说得一脸害羞,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应,只好耸耸肩岔开话题。

  当天所有的活动结束后,习主席一行便离开华盛顿,乘专机连夜赶往纽约,出席随后3天在联合国举行的第70届联大系列峰会。今年,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了“全球妇女峰会”。在联合国会场,中国领导人还提出了一系列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主张和具体措施,在此情景下,中方获得的热烈掌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宫采访亲历记(华媒故事·美国(14))
日本学生留学为何首选中国?
赞比亚 中国元素绽放卢萨卡
法国 欧洲华商“大船出海” 甜头乐与当地分享
英国 在英华人如何养老?
责编:高炳 邮箱:abc29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