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修齐治平”今天依然适用

申孟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29日   第 05 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礼记·大学》的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心理结构。

  所谓“修齐治平”,是一个逐层递进的同心圆结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以家庭为中心,像水的波纹般逐渐向外扩散。而隐藏在这一结构中的,是“家国同构”的思维逻辑:家、国、天下的结构是类似的,要治理国家,就得先治理家庭;家庭治理得好,才有治理好国家的可能——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

  血浓于水,很少有其他的社会关系能超越家庭的血缘关系。也正因此,说“关系”、说“裙带”,首先说的是家庭关系。在中国的俗语谚语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好,“龙生龙,凤生凤”也好,“虎父无犬子”也好,说的都是家庭,尤其是有权力、有实力的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因此,也才会有“家风”一说。毕竟,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其中的好习惯、优良传统是不会天然地随着基因遗传的,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才是子女能否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家是温暖的港湾,也是铁石心肠者最容易被攻陷的“柔软角落”。在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落马官员中,违反党纪国法,利用职权为家里人谋利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是插手土地、矿山内幕交易,有的是“一家两制”,家里人收钱,台上人办事;有的是没有禁住“枕边风”和子女的欲望;有的则是从直系亲属到沾亲带故者,皆从中受益,形成腐败利益共同体。

  之所以有这样的局面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官员对家庭约束不力、教育不力。既有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例子,也有意志软弱、被家庭成员裹挟的例子。总之,就是在“其身不正”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其家不正”。

  在许多中国人的家门口,都会挂这样一幅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金银财宝、高官厚禄都不是让子孙后代享福受用的事物,只有优良的品德、读书的传统,才是让一个人行正于世、俯仰无愧的真正财富。

  从诸葛亮的《诫子书》,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从司马光的《温公家范》,到曾国藩“八本三致祥”,每一部流传至今的前人家训中,都有告诫子孙为官先思报国、莫贪钱财、勤俭节约、敦厚品德的内容。这是他们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对子孙的谆谆教诲,更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认践行。

  不用追溯太久,老一辈革命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典范。毛泽东的亲属请求其为儿子安排工作,他拒绝道:“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周恩来总理制订的“十条家规”,每一条都在谈论不以权谋私,比如“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我的关系”、“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我代付”;朱德教育子孙时常说,“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

  知易行难,笃行致远。共产党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圣人。但每个人都可能是父母,为自身计,为子女计,为家庭计,就会真正明白,党纪的严要求,才是真正的爱——让每个党员干部都行得正、走得远的爱。

古代名人如何“廉洁齐家”
“修齐治平”今天依然适用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