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系统、DEIP血液净化治疗和脑卒预防、BDI仿生牙种植技术、功能性长非编码RNA产业化……这些专业名词看似陌生,但投资人却看懂了并且盯上了。
9月中旬,“创业天府·菁蓉汇·成都医学城”活动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具备初期创业者和资深医学专家双重身份的创始人,激情洋溢地展示了他们的生物医药项目。
古语云:“无川药不成方”。从汉代起,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川产药材享誉国内外。在当代,成都在这一历史传统之上继续发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支柱型产业。
① “声名鹊起”的成都医药
自主研发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全球用户突破两百,创中国超导磁共振第一品牌,产品遍布四大洲,成功出口美国、英国、俄罗斯、伊朗、土耳其、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这是奥泰医疗在当下的辉煌成就。然而10年前,奥泰医疗才刚刚落户成都。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身上。如今,它是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首选合作伙伴。但在5年前,它还是一家不知名的医药外包小公司。
“几年前,我归国回乡来到这个新建园区时,这里还没有几家企业,海归团队更是寥寥。现在,入驻企业已经挤满了园区,海归创业博士甚至可以组成一支篮球队。”作为成都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元伟这样看待成都医药产业在近几年里的发展。人才汇聚、产业集群化、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使得成都医药产业“声名鹊起”。
“成都造”大输液、血液制品、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百裕银杏内酯注射液、地奥心血康,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而且技术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从独创烯烃环氧化甲醛/过氧化氢氧化体系、专注于抗癌一类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到发明基因差异显示技术和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再到研制出国内首台1.5T大孔径超导磁体及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成都的生物医药研究者们在这里实现科研攻关,创造出一个个享誉世界的成果。
据统计,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92.4亿元,逐年增长到2014年的353.4亿元,年均增长18%。就结构而言,主要由生物制品、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四大板块组成。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773家,形成了医药和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
② 条件完备的研发基础
“尽管当时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依然充满信心。”谈及7年前回到家乡成都投身生物医药行业,陈元伟向记者叙述了当时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成都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扎实基础,虽然那时这一切并不完善。
在成都,坐落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科研机构,它们都具备国内一流的药效学评价、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和转化医学研发服务能力。此外,成都在城市区位和人居环境、药材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在陈元伟看来,它们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这里将会是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发展源。
而对于人才的重视则是成都能够发展好生物医药产业的另一种优势。正如陈元伟所说,他在2009年顺利入选四川省首批“百人计划”,从而享受到了100万元科研经费赞助,子女上学有照顾,看病有“绿色通道”专家会诊等优惠措施,这对他来说相当于“助推器”,为他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随后,他卖掉了美国的房子、车子,把妻子、孩子接回成都,“踏踏实实地在成都干一番事业”。
事实上,与陈元伟经历、想法相似的生物医药专家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能在成都安心创业、做好科研攻关,离不开成都的各项保障措施。现金补助、税收减免、发明奖励、配偶及子女在蓉安置……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为成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而在成都打造“创业天府”的今天,成都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多了一条“捷径”。就像参加“创业天府·菁蓉汇”的团队,短短5分钟的路演、1分钟的创业产品秀,就可以让投资者和消费者直接关注到的医药产品和项目,大大缩短了从研制到打开市场的时间。
当成都具有了完备的产业基础,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便获产生了虹吸效应。例如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773家,形成了医药和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集群拥有企业近300家,医学工程集群拥有企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
在这里,包括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中试生产等全过程的新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临床前研究(GLP)公共技术平台、生物医药分析测试公共技术平台、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先导药物开发平台在内的生物医药类公共技术平台达21个,中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五大行业集群效应日渐凸显。
③ 不断提升的产业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成都高新区的重要支撑,多年发展至今,已形成化药、生物药、医学装备、智慧健康等多领域、多业态,整合了各类研发、中试、临床及金融平台资源,打通了企业从研发到临床再到产业化的成长通道,形成了以创新研发为核心,技术、金融、政策、市场、企业配套等各类服务相互交融的产业生态圈。”
在采访中,成都市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然是高新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成都市制定的“三次创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可望达到1000亿元,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如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多管齐下、统筹协调的配套措施最为关键。
“例如在招商引资方面,成都高新区将‘招企业’与‘招品种’、‘招制造’与‘招服务’相结合。尤其是要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的世界500强、行业前10位等标杆型企业,聚焦具备产业影响力、号召力的重大创新项目,瞄准起引领性、带动性作用的产业链关键环节,瞄准正在兴起的新型诊疗技术、数字化及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医药电子商务等电子健康领域,引进代表性企业,形成聚核效应。”
而在发展路径方面,高新区要求,要结合现有的土地资源、楼宇资源,围绕医药和医学工程“双核”、鼓起医药电子商务和大健康产业“两翼”,将高新区生物产业作为整体进行推进打造。比如重点在医药产业集群中的“生物技术药”领域,打造“新型疫苗、抗体等蛋白和多肽类药物”和“现代中药”的产业品牌;在医学工程产业集群的“医学装备领域”,重点突出“影像设备”和“诊断设备”产业品牌。
另外,在发展环境、资源整合等方面,高新区也都提出了许多理念先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除了高新区,成都温江医学城目前也已引进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华西医院温江院区、益善生物、博奥生物产业化基地、干细胞科技产业园、医科总部等重大项目12个,协议总投资130亿元。到2025年,成都医学城生物医学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努力建成“生物医学技术转化中心、先进生物医药与医疗设备制造基地、生物医学创新企业的孵化基地、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医疗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实验区”五大功能载体。成都的生物产业水平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