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工业大转型 老区新跨越

赣州强力推进新工业化

甘曦 姜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9日   第 05 版)

  企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发展的支撑。日前,赣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主攻工业、三年翻番”重要决策,吹响了主攻工业的进军号。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工业转型升级和追赶跨越,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该市制定了《赣州市三年主攻工业推进计划(2016—2018年)》(简称《推进计划》)。

  《推进计划》为该市三年主攻工业描绘了怎样的路径?该市如何实现发展目标?本报对此进行了梳理。

  

  适应新常态、振兴求发展——

  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

  《推进计划》提出了明晰的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主攻工业作为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主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园区建设为主阵地、企业发展为突破口,实施“十大工程”,坚定不移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加快赣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其总体目标是,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用三年时间,力争实现“两个翻番、三个提升、四个突破”。

  “三个提升”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明显提升。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县(市、区)优先安排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每年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2018年底前,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园区单位面积产出明显提升。到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心城区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力争达到500万元/亩、亩均税收力争达到15万元,其它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力争达到300万元/亩、亩均税收力争达到10万元。园区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到2018年,各工业园区均有主营业务收入占园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要建成符合国家有关部委要求的公共服务平台。

  “四个突破”为,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取得突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和龙南县要在培育百亿元龙头企业上取得突破,其它县(市)要在培育超10亿元、50亿元龙头企业上取得突破。二是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到2018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2015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户,每县(市、区)新增1—2个省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三是品牌创建取得突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县(市、区)财政用于品牌创建的推广费用逐年增加,每年每个县(市、区)新创建1—2个省级及以上品牌或著名商标,力争创建1个集体品牌(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等)。四是绿色发展取得突破。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各县(市、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达到“十三五”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数每年每个县(市、区)不少于2个。

  改造提升、培育发展——

  打造千百亿产业群

  《推进计划》提出基于赣州实际的产业目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千百亿”产业集群。

  《推进计划》提出,重点培育“6+1”千亿产业集群。到2018年,力争培育形成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铜铝有色金属、以家具为主的现代轻纺等六大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力争培育形成税收超100亿元的烟草产业。同时,培育形成3个百亿产业集群。到2018年,力争培育形成生物制药、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3个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此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到2018年,力争培育形成若干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在企业目标方面,赣州提出,通过招大引强、兼并重组、上市裂变、技改创新等方式,重点培育“双百”企业。一是培育百户产业龙头企业。到2018年,力争培育1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其中,超50亿元企业13户以上,超百亿元企业5户以上。二是培育百家上市企业。到2018年,力争培育100户在境内外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

  整合资源、外引内联——

  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赣州提出四大企业目标,一是将改造提升现有企业,形成工业增长新动力。

  实施精准帮扶工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支持企业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丰富融资手段和工具。鼓励企业靠大联强,外引内联,做大做强。引导民营企业抱团合作,整合资源,联合发展,大力推进民营企业上规模。

  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采取财政补助、贴息、奖励及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对产业链中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进行整体技术改造。推进优势传统工业企业购置先进实用设备,加快设备更新。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人员,创建研发中心,大力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进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

  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工程。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实施人才培训工程。对县(市、区)四套班子领导,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市、县涉企部门科级以上干部,进行全面轮训,打造一支懂经济、明政策、会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对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及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进行培训,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拓展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加快建设赣州职业教育园区,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提升在岗工人的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业技能人才。

  二是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形成工业发展新引擎。实施强力招商工程。落实一把手招商责任制,研究出台切实管用的招商政策,在用电、用工、用地、物流等要素方面,打造政策洼地。抓住“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外企入赣”的机遇,主动寻求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大型民企的战略合作,策划新上一批重大项目。突出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一批高成长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及“高、精、专”产业链配套项目。建立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市、县联动审核机制,探索“飞地”园区建设,研究出台异地落户项目利益分享机制。

  实施项目推进工程。各地要策划一批、包装一批、储备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工业项目。完善落实领导挂帅、部门联动的项目推进机制,分类施策搞好跟踪服务。对重大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和优质项目加强指导,在审批立项、环境评估、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依法依规加大征地拆迁力度,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政银企重大项目对接活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

  实施中小微企业孵化工程。支持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发展,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发挥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作用,拓展服务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定向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购买技术服务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

  三是坚持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形成工业发展新优势。实施园区提升工程。统筹园区与城镇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设施,加快推动园区扩区调区;加快建设标准厂房。探索园区管理体制创新,最大限度赋予园区相应管理权限。重点推进赣州、龙南和瑞金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及赣州高新区建设,充分释放国家级平台政策效应。加快推进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建立考核机制,发挥其独有的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快清理园区闲置用地,严控新引进企业的违规圈地行为,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加强产业集群规划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建设一批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集群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平台、专业市场、金融创新产品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园区产业集群支撑体系。

  实施政务环境优化工程。实行涉企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收费清单制度,在工业园区内全面推行项目审批、企业办证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全面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建立项目限时审批落地制度。整顿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原则上以服务、指导、整改为主。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规范涉企检查,落实涉企检查备案制度。

  四是坚持绿色崛起,形成工业发展新模式。实施绿色发展工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不断降低资源消耗,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不搞推山工程,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推广建设生态园区、清洁化园区。推动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设备(产品)。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消化过剩产能。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赣州强力推进新工业化
赣南资讯
赣瑞龙铁路联调联试
为你戴上红领巾
责编:刘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