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李仪祉与张家山(散文)

红 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13日   第 07 版)

  前几天朋友自驾车邀我去泾阳张家山。出城向西北三十里出现了青色的山脉九峻山,山势峭拔险峻,形同笔架,也叫笔架山。泾阳城正北三十里的嵯峨山也是五峰并立,形同笔架,叫北笔架山。肥沃的关中平原上,泾阳县就坐落在两架笔架间,文脉旺盛,文曲星灿若星汉。汉唐不说,近代就有于右任、吴宓、冯润璋、李若冰、雷抒雁等。这里还有中华大地原点,还有中共关中分区干训班遗址。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就在笔架山。

  我们要去的张家山是九峻山与北仲山交汇处,泾河由此出谷。渭河由西而东入黄河冲刷出的关中平原,泾河由北而南入渭河。泾渭分明的本义就是,渭河挟沙带土泥汤翻滚,泾河流经草地山脉水清见底。沿河道进山,河滩一片片水洼,碧蓝剔透如宝石。过两三架山一道水坝拦截河道,绵延几十公里的张家山水库被堵在群山中。水坝东侧建有水电站,泄水闸把水放进山体东侧的水渠里出山进入平原,也就是山下几百万亩灌区。

  这里还没有开发成旅游区,保持着原生态。路边几十辆车都是西安和县城来的自驾车。游人们都在小商店买矿泉水,都把水倒光,去接石崖上喷出的泉水。河道边石崖上不但奇树横生,更多的是泉水四射,花草丛生。这就是大西北的魅力,美妙之处必藏于偏僻深洼处。

  这里更吸引人的是古代水利遗址,完全是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馆,秦郑国渠,汉白公渠,唐三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央渠,明广惠渠、通济渠、青龙渠,民国李仪祉先生修建的泾惠渠。中学时就听过地理老师讲李仪祉以及关中八惠,其中渭惠渠、梅惠渠就在我的老家宝鸡。大学时就开始收集李仪祉的资料,包括《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易俗社秦腔剧本选》。实地考察亲临现场,那些书斋里的文字全都复活了。李先生呼之欲出,如在眼前。

  泾惠渠的修建可谓民国乱世的一大壮举,更是陕西的一大善举。当时陕西连年大旱,饿殍遍野,许多村庄空无一人。李先生到处募款,修建泾惠渠。工料奇缺,只能拆庙补救,乡绅们反对,李先生亲自动员劝解:“相信我李仪祉,我是为咱陕西干实事。”1932年夏泾惠渠一期工程完工放水,灌田20万亩,农民初获灌溉之利。时疾病盛行,灾荒频仍,泾惠渠活人百万。两年后灌区浇地60万亩,农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集市百货充盛,成为战乱年代一大奇景。

  泾惠渠后,李先生又修建渭惠渠、洛惠渠,时值日寇入侵,器材缺失,先生抱病亲临工地指挥,劳累过度病逝,渭惠当年完工放水。先生是蒲城人,泾惠渠在泾阳,按先生遗嘱安葬于泾阳县王桥镇泾惠渠畔。2011年陕西省水利厅在这里修建了“李仪祉纪念馆”,与此相连的是“陕西水利博物馆”。

  李先生除修建关中八惠陕北永定河水利工程之外,还在苏北运河上修建三个现代化船闸。李先生一系列治淮治黄计划,在那个战乱年代大多泡汤,新中国成立后才逐一实现。李先生当年从德国学习水利工程回国,一边实地考察修水利,一边在南京筹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自编教材,自制灌区模型,现在水利科学上的许多专门名词都是当时李先生所用。秦人善治水,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渠、都江堰、灵渠都是秦人所建。李仪祉先生用现代科学手段发扬光大中国古代的治水传统,被誉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

  笔者执教30年,给学生介绍的经典美文中总要列入一些学术大师和自然科学家的文章,竺可桢、茅以升、王国维、顾颉刚、李仪祉、史念海等,从中体验汉语的美妙与魅力。《易俗社秦腔剧本选》中收入李仪祉的剧作《李寄斩蛇记》,还有其父李桐轩的《一字狱》,其兄李约祉的《庚娘传》。其父李桐轩是“易俗社”的创始之一,易俗社,顾名思义是“移风易俗”“开发民智”。鲁迅先生1923年来陕西讲学,专门到“易俗社”看秦腔,并题词:“古调独谈”。我们由此也能理解李仪祉先生“爱国悯人”的人文情怀其来有自。

  李仪祉先生水利著作中的诸多篇章《整理秦岭山下各水》《治河略论》《沟洫》让我联想到,史念海先生把自己的历史地理学著作统统叫《河山集》,王国维研究边疆史的著作则命名为《流沙坠简》。受此影响,我小说名字都有真实的历史地理背景,《美丽奴羊》就是新疆科学家用进口的澳大利亚羊与哈萨克土羊相配而成的中国细毛羊,《阿力麻里》就是当年蒙古察合台汗国的国都,今天伊犁霍城县境内,《库兰》是哈萨克人对野马的称呼,《乌尔禾》就是准葛尔盆地最低洼处农七师137团所在地,成吉思汗当年打猎的地方,《生命树》则是西北民间剪纸艺术生命树与哈萨克神话生命树对应基督教生命树,比美国电影《生命树》早两年,西方至今没有以生命树为题的长篇小说。

李仪祉与张家山(散文)
中国文学逐渐走进世界文学中心(文学新观察)
在美国扭秧歌(散文)
色彩与诗美(诗词赏鉴)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