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10月09日 星期五

《春秋》何以让“乱臣贼子惧”(品味古籍)

王兆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0月09日   第 11 版)

  春秋时代,周王室势力日渐减弱,诸侯纷争,先后有5个诸侯国的国王称霸,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又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为什么这么乱呢?

  春秋中后期,随着牛耕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诸侯国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3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将晋国瓜分,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79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到来,春秋时期结束,历史走向战国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这部编年史简括起来就称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用《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总跨度近300年。《春秋》采用的笔法,文学上称之为“春秋笔法”,实际上就是“微言大义”。孔子对“春秋无义战”的动荡社会和礼崩乐坏的文化现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讽今,创造了这种不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价值观的方法。杜预的解释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例如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其实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问关于周武王讨伐商纣之事:“臣弑其君可乎?”是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杀死了纣王。孟子回答:损害仁义之人,只不过是个“一夫”(即无道寡助的匹夫、独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意思是:我只知道诛杀了一个叫纣的有罪之人,却没听说这是以下犯上的弑君。孔子也用春秋笔法来为尊者、亲者、贤者讳。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怪罪我都会是因为《春秋》。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以才思敏捷著称,孔子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但对于《春秋》,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老人家很自信,也担心子夏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曲笔写史的流弊来自孔夫子——隐晦行文,褒与贬全在于史实的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尽量不用,在文字上讲究委婉表达。曲笔,就是该直说的话,用委婉曲折的口吻说出来。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是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就叫直笔。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不是说谎,即使存在影射和隐喻,也是靠了对史料的取舍,而非编造有无。曲笔的写法存在隐恶扬善的问题,也有大事化小或小题大做的成分,但史实是存在的。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想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写来写去还是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直笔写史”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的考证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因为《春秋》一书中记述了很多乱臣贼子的无法无天,后世的阴谋家还是觉得读《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乱臣贼子惧怕《春秋》的原因。

书香人心共从容
《春秋》何以让“乱臣贼子惧”(品味古籍)
老报纸呈现历史真相
致敬父辈的抗战
爱书妙语
“新小小牛顿”为幼儿科普启蒙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