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故事:汴京一小吏患小便不利,症见眼睛突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医生诊治,都用甘淡利尿的药物,均无成效。眼看病情越来越重,病家慕名请来李东垣诊治。东垣想:病人小便不出,是气化不利的缘故,前面的医生用淡渗的阳药本能促气化,但为什么不奏效呢?他想到,唐代医学家王冰在注释《黄帝内经》时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气化过程靠阴精和阳气共同作用完成,甘淡渗泄药虽能化阳,但病人病久伤阴,有阳无阴,所以气化仍不能正常进行。第二天一早,他以“群阴之剂”治之。病人服后,果然慢慢康复了。
上面这个故事多次提及阴阳二字,那什么是阴阳呢?《说文解字》中,许慎解释:“阳,高明也。”“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阴阳是对事物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应双方属性的概括。“向日”、“背日”就是阴阳的初始含义,通过比类进一步引申,把运动、外向、上升、温暖、明亮、兴奋都归属于阳;把相对静止、内向、下降、寒冷、晦暗、抑制都归属于阴。阴阳是相互作用的,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阴阳的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生命的过程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
中国古代医学家们借助这一基础理论来解释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生理或病理现象,归纳出有关健康与疾病的某些规律和机理,以此指导诊疗实践。其中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是阴阳学说。
中医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背景下产生,并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本于阴阳。”
阴阳鱼是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古代之所以用阴阳鱼来当作中医药的志徽,是因为它蕴含了中医的诊疗原理。阴阳鱼图案由黑白回互、宛如两条颠倒的小鱼组成。它是古人概括阴阳理论和认识世界的宇宙模型,是阴阳学说理论的平面模式图,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表达。在中医药铺门两侧的招幌上,通常有一串膏药一串丸药,下面挂两条鱼,既以“鱼”谐音为“愈”,又以左右两鱼合而为阴阳鱼。
由此可知,阴阳是中医的基础,指导着中医学家和大夫们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即所谓“察颜切脉,先辨阴阳”。
(作者为北京朝阳区中医医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