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一群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野人兵”爬出了野人山,一瘸一拐走至维西休整,其中包括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炮兵团排长的奚家华。
这是奚家华的女儿奚红缨的讲述。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她一直在整理父亲两进野人山的抗战回忆录,里面记载的那份文人独有的家国情怀,打动了她。“这些在当年看似不起眼的‘小兵’,演绎着整个国家历史的变迁。”
1937年8月,日军从上海金山卫登陆,打破了奚家书香门第的平静。“祖父被日军杀害,祖母和小叔以及邻里乡亲数十人聚在小河边,被日军用机关枪扫射跌落水中。”奚红缨说,“国难家仇,其深似海,父亲决意从军报仇。”
24岁的奚家华告别了未婚妻,投考黄埔军校炮科,从一个西服革履的文弱书生,变成一个跑步出操的职业军人,一心就想着早日上前线杀敌。
1942年3月,奚家华被编入第五军入缅作战,在炮团一营三连任排长。开战伊始,炮团奉命支援戴安澜的200师,可随着英军的溃退,远征军的侧翼暴露无疑,总部下达撤退命令。
“几十门榴弹炮,不能在阵地上痛击敌寇,全拆了背回去。父亲和战友身背炮管炮架,一路撤进了野人山。”奚红缨说,由于疲劳过度,又加饥寒交迫,一路饿死、冻死、累死、病死者比比皆是。
在爬满蚂蝗的积水掩体里,奚家华待了足足78天。当走出积水的那一刻,他的双腿已溃烂至腿根部,但心情却难以平静,因为对面的敌军就是当年戕害亲人的凶手,也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
不久,日本无条件投降,奚家华作为炮兵代表之一,飞赴南京受降。“停战的那一刻,父亲甚至想到了死,因为长期的战斗已使他的身体和精神耗到了崩溃的边缘。”奚红缨说,父亲厌倦战争,他最终决定重返校园,与等候8年的未婚妻结婚。
读取这段历史,奚红缨坦言,作为抗战老兵的后代,整理父亲的回忆录,实则也是对当年葬身异乡的士兵们一个交代。“这些记忆需要传承下去,让后人缅怀、致敬,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
(据中新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