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

周美洪的徽墨情缘(传承人)

聂 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8日   第 10 版)

  周美洪近影

  周美洪和他的弟子们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制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粗通文墨的人都知道,此诗作者乃南唐后主李煜,但这位大才子用什么墨水写下这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不少人可能就不甚了了了。笔者在此为大家揭秘,李煜用的正是徽墨。原来,唐朝末年,易州制墨大家奚超为避战乱,携家人南逃歙州(今安徽歙县),见此处松树质优,江水清澈,便留此重操旧业。其子廷珪,向当地墨工虚心求教,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佳墨,受到李后主赏识,被召为墨务官,并获赐“国姓”。北宋宣和三年(1121),酷爱书画的宋徽宗将徽墨之都和歙砚之乡——歙州改为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流传至今。

  徽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经点烟、和料、杵捣、制墨、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刻模等11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和防蛀等特点。徽墨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保护这项古老的技艺,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又确立周美洪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

  周美洪,历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会长,现任安徽省歙县老胡开文墨厂、安徽歙砚厂(歙县工艺厂)厂长,兼任徽墨研究所、歙砚研究所所长。周美洪1957年生于徽墨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徽墨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1979年,周美洪进入老胡开文墨厂工作,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加之受其父嫡传,得墨法真谛,技艺日益精湛。其间,他继承明清两代传统,研制生产了成套的“集锦墨”,不仅品质精良,而且造型融绘画、书法和雕刻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性。1992年,他就任老胡开文墨厂厂长、徽墨研究所所长,又大胆创新,开发研制了超细油烟松烟墨,代表作“李廷珪牌超漆烟墨”“李廷珪牌宝墨”和“贡墨”等,堪与历史名墨媲美,深得国内外书画家喜爱。“李廷珪牌徽墨”1994年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并于2000年在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举办的专业博览会上被评为“20世纪名墨”,此后又多次荣获“产品质量金奖”和“国之宝”等称号。

  为了传承徽墨技艺,周美洪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蓄水养鱼,用符合经济规律的商业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再生产中永续保护;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徽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为此,周美洪努力扩大经营门路,研制开发了旅游纪念墨、精鉴观赏墨和极品收藏墨等适应各种消费需求的徽墨新产品,并将老胡开文墨厂开辟为涉外旅游窗口,使得企业集徽墨生产、非物质遗产展示、科普教育、旅游购物于一体,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培养传承人,周美洪成立了国内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习所”,亲自传帮带,先后培养了数百名学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徽墨行业后继乏人的问题。2009年,企业员工中有3人被确立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有7人被确立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学诚法师 古刹藏“大V”(当代英杰)
非常好声音
周美洪的徽墨情缘(传承人)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