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8日 星期五

“专项建设基金”首批投放到位(市场观察)

“解渴”重大项目 不增过剩产能

本报记者 宦 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8日   第 02 版)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主导推动的专项建设基金正式亮相。发改委主任徐绍史9月14日在全国促投资稳增长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国家发改委首批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已投放到位,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工作正在抓紧开展,预计9月底前实现投放。专家认为,专项建设基金能够直接为重大项目注入“源头活水”,有利于发挥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多箭齐发促投资】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刘立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通过专项债券来补充地方重大工程的资本金需求从政策角度讲是当下一种必须的行为。“选择通过专项债券这种方式进行适当的‘微刺激’,也是在补充政府投资部分的欠缺。”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首批基金重点支持那些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的建设领域。

  除了投放专项建设基金,抓住重点工程的“牛鼻子”作用外,发改委还明确了将要出台的其他七项措施,多箭齐发,以“促投资、稳增长”。其他措施包括: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价格改革,努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制定3年滚动投资计划,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库建设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当前外部增长动力开始大幅放缓,中国的内需增长也比较乏力,因此实现稳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动力都需要投资的拉动。

  【“种子”资金撬动投融资】

  “专项建设基金可以认为是一种‘种子’资金,更多的还是希望它能起到撬动投融资的作用。”刘立峰分析。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8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4%,对整体投资的贡献率达27.7%,比去年同期上升5.7个百分点,是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三大投资领域中唯一贡献率上升的领域。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分析认为,3月以来,中央各项稳增长举措的重点就是解决基建融资和实施的瓶颈。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对新增融资需求作用有限,盘活存量财政资金规模不大,PPP模式推广进展相对缓慢,因此政策性银行成为稳增长政策组合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在改革和放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棚改等项目的支出,是短期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

  “中国马上要启动‘十三五’规划,其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现在的投资方向和过去不同,要补齐中西部的短板,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投资,做到有的放矢;而国家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茉楠说。

  【第二批基金月底投放】

  对各地渴望资金支持的大项目而言,第二批基金月底前将投放的利好消息无疑又是一针“强心剂”。根据媒体的报道,目前各地都已迅速开展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的申请和公示工作。徐绍史表示,“第二批项目的资金规模大于第一批,增加的幅度还不小,各地非常认真地筛选了一批质量不错的项目。”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许昆林表示,基金投放重点是各地地铁、大型水利、农村电网改造、宽带乡村、棚户区改造等资金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回报率较低、回收周期长,政府无力包办,社会、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的公用设施或具有一定公益性的领域。

  “促进政府投资增长,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央稳增长政策的响应力和执行力,就要给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财力和手段。在当前的经济下行阶段,资本预期收益率较低,即便货币量增加、资金成本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欲望也不一定高。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加剧股市等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而财政政策具有直接和快捷的优势,可以有效增加实体投资,并引导社会投资。”刘立峰说。

中国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热点聚焦)
资讯快递
“专项建设基金”首批投放到位(市场观察)
淮北石榴飘香喜迎客
声音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