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酒吧街,为北京“添彩”

李 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6日   第 08 版)

  三里屯美女

  夏日黄昏中的后海,刘小云静静地坐在街边的一个小店内,惬意的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不多时,几个衣着时尚的青年拿着乐器袋进入小店,摆弄一阵后便开始自顾自地演奏起来。对此,客人们没什么反应,好似习以为常。原来,这是一家“清吧”,每到夜幕降临之时,乐队便会来到小店内演奏一些舒缓而悦耳的轻音乐,而客人们也是三三两两地随意坐着闲谈。

  刘小云多年前从老家来到北京,现在在一家外企工作,平日里工作量虽不大,但却甚是繁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下班后来这个公司附近的“清吧”里面一个人静坐,成了她的“例行公事”。“这是我最轻松的时刻。”她说,“每次一进这个门,就像暂时脱离了工作和生活中所有烦恼,在这一刻我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完全地放松自己。”

  确切地说,“清吧”是“泛酒吧”概念下的产物,属于休闲型酒吧的一种。在部分国人眼中,一提起酒吧,可能便会联想到灯红酒绿的场景和震耳欲聋的重金属音乐。其实,近年来随着酒吧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酒吧的概念和内涵也一再地扩充和更新,诸如餐厅酒吧、休闲型酒吧、沙龙酒吧等各种类型功能不一的酒吧开始兴起。酒吧成为一种多元的、大众的潮流消费文化。

  实际上,酒吧文化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我国的酒吧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青岛、哈尔滨、旅顺、大连等一些港口城市,主要服务于当时在中国的西方消费者,一些达官贵人也经常出入于这些消遣场所。在当时来说,这些酒吧还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平民化消费,包括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酒吧都是以一种奢侈品消费场所出现,服务于当时中国的上流社会。

  而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酒吧数量开始爆发式增长。酒吧文化的内涵才得以不断地扩充,呈现出生活化、大众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时期内,去酒吧消费逐渐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时兴的风气,直到发展为现在的“泛酒吧”概念。

  “北京的酒吧发展与这个脉络大致切合。”有着十年泡吧经验的资深“吧友”李华说道。“现在北京的酒吧的经营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各有特色。从音乐风格,装饰风格的区别也决定了消费对象的情趣选择。可以说,北京的酒吧是国内最多种多样的:利用废弃大巴士的‘汽车酒吧’;与足球相关的‘足球酒吧’;能在里面看电影的‘电影酒吧’;充满艺术情调的‘艺术家酒吧’,还有挂满汽车牌照的‘博物馆酒吧’。但这些酒吧有一点基本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装饰讲究,服务周到。”

  当然,提到北京的酒吧就不得不提那最知名的几条酒吧街。这些酒吧街内聚集着北京城内大多数的特色酒吧。比如三里屯酒吧街,便是以酒吧众多和特色鲜明而出名。这里的第一家酒吧成立于1983年,酒吧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而如果说三里屯酒吧街走的是流行路线,那后海酒吧街无疑走的是文化路线。清一色的小胡同,各色酒吧临海而聚,没有嘈杂的音乐,只有悠扬的歌声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再加上老北京的特色后海,可谓是古今结合的都市休闲生活。

  可以说,酒吧在中国各地已成为时尚生活的象征:酒店里的酒吧,酒吧街,饭馆餐厅里的酒吧,各种庆典活动的酒吧服务,甚至家居里的私人酒吧,无处不在。

  “我最开始泡吧的时候,没这么多说法,那时候酒吧就只是酒吧而已,泡吧就是为了玩。”李华说,“而现在很多酒吧的功能很齐全,既可以吃饭谈生意,又可以休闲娱乐。”

  李华说的,是时下酒吧的另一种发展趋势,就是综合性酒吧。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酒吧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挤压,其身上的潮流烙印开始逐渐褪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酒吧为了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便开始丰富自身的功能,成为“多功能合一”的酒吧,兼具商务、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身,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以招徕更多的顾客。

  时至今日,酒吧的发展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娱乐休闲水平的“代言人”,有的人甚至说从一个城市的酒吧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酒吧所蕴含的吧文化也日益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有事没事去坐坐,有事没事去玩玩”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口头禅。

  “酒吧最勾魂的魅力,就是它在偶然的邂逅与漫不经心的三杯两盏淡酒中,在你心里营造出一种归属感。许多泡过酒吧的人,隐隐约约都会有开家酒吧的梦想,酒吧从最初朋友聚会的场所到有事没事都可以去喝两杯的地方,已经慢慢带入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和血脉。”李华说。

酒吧街,为北京“添彩”
小贴士
时尚三里屯(北京酒吧街巡礼)
文艺什刹海(北京酒吧街巡礼)
炫酷蓝港(北京酒吧街巡礼)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5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