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中远程高低空全覆盖 战略战役战术都在行

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无人机

本报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2日   第 08 版)

  无人机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无人机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在刚刚过去的“9·3”阅兵中,由3种型号11架无人机组成的无人机方队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不仅是因为其长127米、宽30米、7大编队的巨大排面,堪称受阅方队中编队最长、排面最多,更因为其中多款无人机为我国自主研制、我军最新列装的型号。例如国产“GJ—1”中型长航时无人机、“BZK—005”长航远程无人机都是首次公开,并在阅兵中亮相。

  无人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制胜锋刃”。如今,我军这支新型作战力量集中受阅,表明我国已具备自主设计研发低、中、高端无人机的能力,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说明我军在战略、战役、战术层面都已具备无人机实战能力。

  那么,此次参阅的新型“国之利器”都有哪些杀手锏?我军无人机发展又有哪些战略?

  “GJ—1”无人机——

  察打一体实现“发现即摧毁”

  “GJ—1”无人机(也称“攻击—1”无人机),全称为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是我军正式服役的一款“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所谓察打一体,就是除了完成战场侦察、监视和打击效果评估等任务外,在必要时还能实时攻击地面目标。该机这种集侦察、评估、决策和攻击等功能于一身的系统,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它的列装填补了我空军的空白。”空军某部政委张杰说,该机具有的战略和战役级目标,表明我军已经跻身世界最先进无人机俱乐部。

  此外,这款无人机不仅续航时间长,而且具备隐身能力,作战半径大,具备全天候作业功能,被外媒称为中国版“捕食者”(美国中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除了约20小时的续航时间较“捕食者”(40小时)还有差距外,“GJ—1”无人机1.1吨的自重、18米的翼展,5300米的巡航高度,约4000公里的航程,以及其挂载的精确制导空对地导弹系统等技术指标均已接近“捕食者A”。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其弹种非常全,既有火箭弹,又有炸弹、导弹,还有滑翔制导的各种武器系统,说明它具备远程打击能力。

  在去年举行的“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实兵行动演练中,首次参演的“GJ—1”无人机小试牛刀。该机对一处高地实施侦察,准确命中“敌”指挥车,同时将图像实时回传,展现出非凡战斗力。

  “BZK—005”无人机——

  全域侦察可隐身续航40小时

  “BZK—005”无人机最早进入人们视野还要追溯到2013年9月。当时,日本防卫省表示发现疑似中国空军“BZK—005”远程侦察无人机进入日方所谓“东海上空的日本防空识别区”,我方回应这是年度计划安排,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

  “BZK—005”无人机是我国校企联合研发的一款具有隐身能力的中高空远程无人侦察机。该机机身为以骨架承力为主的薄壁式结构,采用常规铝合金铆接,主要由框、纵梁、地板、蒙皮及整流罩等组成。一些部位采用了我国新型材料技术,例如蒙皮和整流罩就采用了玻璃纤维、碳纤维、纸蜂窝等复合材料热模压成型。

  虽然美国空军引以为傲的RQ—4A(“全球鹰”)无人机在升限高度(2万米)、有效载荷(900公斤)、巡航速度(635公里/小时)等方面优势明显,但“BZK—005”无人机目前的关键参数已基本满足我军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而且该机可隐身续航40小时,航程达1.1万公里,同样可以搭载光电侦察设备、电子干扰设备和小型空地打击武器,还能进行空中加油等,其功能已经可以与“全球鹰”匹敌。

  “JWP—02”无人机——

  中程通用为炮兵装上“千里眼”

  “JWP—02”是我军服役近15年的“JWP—01”无人机的升级版。“JWP—01”无人机由西安工业大学研制,于1994年定型,199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陆军装备的第一代200公斤级中短程多用途无人机,现已停产。

  无人机最初的功能其实是炮兵侦察。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的炮兵打得更远,打得更准,在炮兵部队推进过程中,协助炮兵“洗地”(即递进式、地毯式火力覆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交战双方主要通过望远镜、方向盘、炮队镜等工具实施侦察、校射,只能发现10%—15%的战场目标。二战后期,无人机开始出现,为炮兵装上了一双敏锐的“眼睛”,使得70%—80%的战场目标无所遁形。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军利用其“BQM—34A”(“火蜂”)无人机等肆意侵犯我领空、开展侦察活动。中苏关系恶化后,我国开始自主研发用于炮兵侦察的无人机,并在1958年试飞成功第一套无人机系统,其研制者就是西北工业大学。其后,60年代末的“长空”1核试验取样机、高空型靶机,70年代的“无侦”5高空照相侦察机,90年代的ASN系列等无人机相继问世,表明我军的无人机研发已不止于炮兵侦察。

  以“JWP—02”无人机为例,该机较第一代不仅在战术级情报侦察、火炮射击校正及毁伤效果评估等方面能力显著提高,还提升了航程,搭载前视红外热像仪,能完成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精确打击等多项任务。

  我军无人机战略——

  立足高精尖引领世界潮流

  从英国研发的具有洲际打击能力的超音速、隐形无人机“雷神”,到欧洲联合研发,宣称可在不接受任何指令情况下独立完成飞行、自我校正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再到美国所谓的人类历史上首架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纵的“X—47B”(“飞马”)舰载隐形无人战机……世界无人战机正在向实现“更高更久”、“更快更远”的目标迈进。

  我国在紧跟世界步伐的同时,正着力通过立足高精尖和自主创新,达到引领潮流的目标。如新一代无人雷达预警机“神雕”,巡航高度达1.8万米—2万米、巡航速度大于700公里/小时的无人机“翔龙”,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利剑”等,这些正在研制或接近服役的无人机,某些功能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军事专家表示,我军未来作战中,将大力提升无人机战斗力,并与有人机在全方位全体系的作战模式中互相配合。

  例如,以无人机密集飞行提升无人机整体战力就是我军将要突破的一大难点。此次“9·3”阅兵中,因为技术原因,无人机都是用车拉,而不是编队飞行。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宣称已掌握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原因就在于无人机是自主飞行,人员地面操控,密集编队飞行距离太近,难度较高。

  无人机编队飞行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不仅可以扩大侦察和搜索范围,还可以提高无人机的整体突防和作战效率。美国海军计划在2016年进行规模达30架的无人机集群技术海上演示验证。

  我军其实已开始试验中型无人机编队飞行。去年,广州军区某旅的无人机营已能够操控“GJ—1”无人机实现控制距离长达12公里的一拖一编队。尽管这对于守护好我国长达 1.8 万公里的海岸线来说还有较大差距,不过,随着我国在无人机空中加油、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我军无人机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编队护国土、御敌国门外”的重任。

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无人机
金融素养从娃娃抓起(观潮亭)
“潜龙一号”研发成功
3D错视艺术引游人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