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9月10日 星期四

在当前的创业大潮下,创业者们青睐金融互联网行业,扎根一线城市。因此,创业形式逐渐趋于同一性。但是,也有一些海归,他们从海外回来,结合自身背景,发挥个人优势,“玩转”不一样的创业,真正地做到在创业中创新。

海归就应该各有各的精彩

张 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9月10日   第 07 版)

  来源于网络

  朱慧卿制图
  图片来源:新华社

  做不一样的“星巴克”

  今年3月,谭卫卫在福州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咖啡店。曾经留学瑞士和马来西亚的他,先后辞掉了五星级酒店和奢侈品公司的工作,为的就是开一家能够闻名中外的,中国人自己的咖啡连锁店。

  “现在咖啡店的转型就是从小店向大店转型,卖的东西也从单一的咖啡向多元产品过渡。”谭卫卫说。他在设计自己的咖啡店的时候,特意分出了不同的区域,空间上制造隔断,让大家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比较私人的空间。

  现在,在年轻人中间,咖啡、果茶这类饮品越来越受欢迎,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茶饮,尤其在福建地区,喝茶已经成为了各个年龄层的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不过,传统的茶馆、茶楼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谭卫卫说,把茶和咖啡结合起来售卖,不仅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也能够成为中式咖啡厅的一大特色所在。

  现在海归回国创业,大多往金融、互联网方向发展,而在谭卫卫看来,实体的咖啡店能提供更多实际的就业机会。“一个社会的经济是要靠实体经济来支撑的。”他说,“通过扩大实体的生产,下游的供应商们能不断达到一定的收入。”

  独辟蹊径占据市场

  目前从事海外医疗服务创业项目的曾凌云,创办了一家专业的海外医疗网站,给国内一些重大疑难疾病患者提供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接受先进医疗的服务。选择海外医疗服务与曾凌云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学的是医学专业,同时拥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背景,并对中外医疗市场有过调查研究和思考。其次,他认为,海外医疗服务目前属于一种中介服务,投入和风险较小,对初次创业的海归比较合适。

  曾凌云对他的创业项目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在创业者扎堆的行业,自己的商业模式一开始不能让别人抄了后路,同时还要对市场需求有长远的判断。把国外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资源介绍到国内,这种市场需求在未来15年到20年还会越来越多。“因为经过改革开放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接受海外医疗服务。”

  目前,除了一家专业的海外医疗网站,曾凌云还创办了两个微网站。消费者的反应也良好,不少人来电来函询问赴美医疗事宜。已经有患者登录美国,接受海外医疗干细胞治疗,并组团到美国接受防癌体检。

  曾凌云说,“我对事业的把握就是所赚取的利润永远要来自于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坚持这一点,哪怕做得小一点、慢一点,但走得一定要稳。”

      

  观点:

  王强:不同思维叠加是海归的优势

  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关于“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的主题讨论中,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指出,海归人员如今创业的优势在于留学本身带来的国际视野和开阔思维。

  王强认为: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如今留学人员在纯粹知识领域和技术层面的竞争优势已不再突出。他们带回来的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的优势也几乎荡然无存。导致这两个层面优势减弱的主要因素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开放。

  “但是互联网无法改变的,是留学生真正获得的更多思维维度和不同思维的叠加。”王强认为,这是海归人员的最大优势。他幽默地说,“如果留学生完成这个使命,你的优势一定超过所有的‘土鳖’。”

  汪潮涌:打破海归创业的制度壁垒

  作为一名“老海归”,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认为,海归创业的最新趋势和16年前相比有很大不同。首先,从前的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模式的本土化移植,这促生了中国互联网创业第一批浪潮,其成就在于使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最大的市场,占据了全球互联网最有价值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而今天的海归创业在各个行业都有非常好的团队和模式,创业者越来越资深,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产品和市场。

  为推动海归创业创新,汪潮涌建议,政府应打破海归人才创业和工作的制度壁垒与障碍。政府可以对“海归”人才分类界定,对拥有海外国籍的人才、在国外拥有长期居留权的人才以及有“海归”关系的人才,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让更多的海归低门槛进入公共领域和政府工作。

  (以上消息综合自:人民网)

圈内圈外(创事记)
从“海归圈子”中获得多重分享
邓羽:勇于挑战人生(拳拳之心)
海归就应该各有各的精彩
责编:齐 欣 邮箱:andy-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