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年08月28日 星期五

书之家

江志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8日   第 11 版)

  在40多年前那穷困的小山村,我家算得上书香门第。家里数百册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书,大都是爷爷新中国成立前购置的,不少已绝版,有价无市。

  那些年,村里隔三岔五“清毒草”,我们家成了“重点关注对象”。爷爷提心吊胆、绞尽脑汁,把书藏在红薯窖、驴圈里、屋檐上,在茅房的墙上凿个藏书洞,甚至干脆把书背到山里挖个坑埋了。

  无数个深夜,爷爷将大门拴上、房门关紧、窗子堵了,点亮昏黄的油灯,教我们读书识字。为保险起见,读书的声音小之又小,还得有一人在院子里放哨,防止外人窥视窃听,“揪辫子”。

  改革开放后,一册册尘封的书堂而皇之地钻出来重见天日了,可总不能把它们毫无章法地摆到桌上、床边,或锁在柜子里吧?当时家里连最廉价的书架都买不起, 爷爷将邻家盖房剩下的几十块土坯收集回来,足足垒了4层,约一人高,就像一幢微型楼房。然后用石粉将坯缝填充,又在坯面上糊了两层废报纸。最后才把书拿出来,小心翼翼、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全家人围着书架喜气洋洋,百看不厌,书们似乎也满含乔迁新居的喜悦,用温和的目光静静看着我们。

  在爷爷的教导下,爸爸、叔叔、4个姑姑,还有矮小瘦弱的我,开始光明正大地接触这些古朴厚重的书了。《西游记》《三言两拍》《三侠五义》《大八义》《包公案》《岳飞传》《三字经》《百家姓》……祖孙三代围着那土里土气的“书架”,拼命吸吮知识的甘露。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又一句顿挫的句子,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充实着我们的生活,生活虽拮据,精气神却很高。后来,叔叔和大姑相继考上了大学,其他3个姑姑考上了中专,爸爸以优异的成绩被一家国有钢铁企业录取。后来,大姑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二姑成了大学中文系教师,叔叔进了县文教局,幼小的我获得了全国作文比赛二等奖。

  在这个过程中,几百册书先是搬进了由红砖、青砖垒成的书架上,后来又搬到了一架由梧桐木钉的简易书架里。遗憾的是,爷爷在几年前离开了我们。“保护好这些书,别丢掉!”成为老人家唯一的遗言。我作为孙子辈,竟然也分得了20册书。

  几年前,一架深红透亮的檀木书架进驻我家,上部分3层,能放置上千册书;下部则是6扇双合门书柜,亦可容纳上百册图书。然而,那些浑身布满历史尘埃的家传旧书,住进金碧辉煌的宫殿后显得异常地格格不入。不仅如此,我和家人都有一种感觉,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读的却越来越少了。以前,有事没事就站在书架前,端详、抚摸、虔诚地翻阅着书,从中吸取知识的力量,请教人生的困惑,像是面对挚诚的朋友,彼此间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可现在呢,书却成了一种摆设,成了装点门面的普通物品,特别是那些家传的旧书,像一个个沉睡的智者,不知何时才能被唤醒。

  书架是书的家。可当这个家愈渐堂皇的时候,那份勤勉读书的心境是否依然还在?

  清明时节,我和长辈们聚在一起祭奠爷爷,将自己的这份困惑告知了他们,没想到他们竟然与我有同感。为此,我们商定,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向爷爷汇报一年来的读书情况,交流读书心得,将曾经纯粹的读书氛围重新营造起来,让书香浸润心田、滋养人生……

让帝王又爱又恨的《孟子》(品味古籍)
我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书之家
一场孝亲的反思
爱书妙语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